果郡王为甄嬛甘愿赴死,9年后,胧月无意间用茶水打湿了额娘珍藏的香囊,里面显现的东西让甄嬛明白他并非痴情守护,而是另有所图
“额娘,这香囊绣得真好看。”胧月捧着甄嬛手中的杏色香囊,眼神里满是好奇。
九年前,果郡王为护甄嬛饮下毒酒,这香囊成了他留下的唯一信物,甄嬛视若珍宝,九年里日日摩挲,当作深宫之中最后的温情寄托。
可谁料胧月玩耍时不慎打翻茶水,滚烫的茶水浸湿香囊,竟让丝绸下隐藏的东西显露出来,瞬间打破了甄嬛九年来对“深情守护”的信仰。
那东西不像寻常饰物,倒像是藏着秘密的痕迹,让甄嬛心头一紧,曾经以为的生死深情,难道从一开始就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
这香囊里究竟藏着什么?果郡王当年的赴死,真的是为了守护甄嬛,还是另有谋划?
01
乾隆九年的午后,紫禁城被一层暖融融的日光裹着,连慈宁宫檐角的铜铃都懒得晃动。
甄嬛坐在正殿西侧的窗边,身下是铺着明黄色织金软垫的紫檀木椅,手里捏着个杏色软缎香囊。
香囊约莫巴掌大,边缘缝着一圈浅粉色的绦子,上面绣着缠枝莲纹,针脚细密得看不见线头,这是果郡王允礼生前亲手绣的。
九年了,软缎的颜色已不如当初鲜亮,边角甚至有些磨损,甄嬛却依旧宝贝得紧,平日里收在紫檀木匣子里,垫着三层真丝锦帕,只有独处时才会拿出来摩挲。
她指尖轻轻划过缠枝莲的花瓣,指腹能清晰触到丝线凸起的纹路。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香囊上,映出细小的绒毛,恍惚间,她仿佛又看到允礼坐在圆明园的柳树下,手里拿着针线,笨拙却认真地绣着这个香囊。
那时他说:“嬛儿,往后我不能常伴你左右,见此香囊,便如见我。”
“额娘!额娘!”殿外传来胧月清脆的声音,伴随着轻快的脚步声,九岁的胧月公主提着粉色宫装的裙摆跑了进来。
她头发梳成双环髻,鬓边插着两支赤金点翠的小簪子,跑动时,簪子上的珍珠流苏晃来晃去,落在肩头轻轻碰撞。
胧月手里端着个白瓷盖碗,碗沿冒着细密的热气,是刚从御膳房取来的雨前龙井。
“额娘,张公公说这茶是今早新沏的,您快尝尝。”
她跑到甄嬛身边,踮着脚尖想把盖碗递过去。
甄嬛回过神,脸上露出柔和的笑意,伸手去接:“慢点跑,仔细摔着。你这孩子,总是这么毛躁。”
胧月却想扑进她怀里撒娇,脚下没站稳,胳膊肘猛地撞到了甄嬛的手腕。
只听“哗啦”一声,盖碗脱手,茶水泼了出来,大半都溅在了甄嬛手里的香囊上。
杏色的软缎瞬间被浸湿,颜色变得深暗,茶水顺着布料往下滴,在明黄色的软垫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像一块难看的疤。
“哎呀!”胧月吓得往后缩了缩,小手紧紧攥着衣角,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大颗的泪珠在里面打转,
“额娘,我不是故意的!我……”
甄嬛的心猛地一紧,下意识地攥紧了香囊。
这是允礼留给她唯一的念想,九年来,她连一丝褶皱都舍不得让它有,如今却被茶水泼得不成样子。
她慌忙拿起桌上的素色绢帕,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香囊上的水渍,动作又急又轻,生怕稍微用力就会把软缎擦破。
就在这时,她的动作突然停住了。
被茶水浸湿的缠枝莲纹下,渐渐显现出一些深色的字迹。
那些字不是绣上去的,也不是用墨写的,像是用某种透明的药水写上去的,平时完全看不出来,一遇水就显了形。
甄嬛的呼吸瞬间停滞了。
02
如今的甄嬛,是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
先帝雍正驾崩后,四阿哥弘历登基,改元乾隆。
弘历并非甄嬛亲生,他的生母是早已去世的熹妃钮祜禄氏,当年甄嬛为了回宫,认了熹妃为母,借着她的身份重新踏入紫禁城。
这些年,甄嬛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手腕,一步步扫清障碍,先是斗倒了跋扈的华妃,再是扳倒了阴险的皇后乌拉那拉氏,最后连先帝都被她算计在股掌之中,最终扶持弘历顺利登基。
现在的她,住在慈宁宫,吃穿用度都是顶配。
每天清晨,乾隆都会亲自来请安,朝中的大事小情,弘历也会先禀报她,再做决定。
后宫的妃嫔更是对她恭敬有加,不敢有丝毫怠慢。
她是名副其实的权倾朝野,是大清朝最尊贵的女人。
可只有甄嬛自己知道,这权力巅峰的位置,坐得有多冷。
她身边的人,走了一个又一个。
沈眉庄,她最好的姐妹,为了保护孩子,死在了后宫的算计里;安陵容,曾经的“姐妹”,最后却成了皇后的爪牙,死得凄惨;先帝雍正,那个她曾经爱过也恨过的男人,最后也成了她权力路上的垫脚石。
如今的宫里,她没有真正的亲人,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算计和防备。
胧月是她唯一的慰藉。
允礼,更是她心中最深的牵挂,是她在这冰冷深宫里,唯一保留的人性温度。
甄嬛第一次见到允礼,是在康熙年间的圆明园。
那时她还是个刚入宫的常在,跟着皇后和其他妃嫔去圆明园避暑。
一天午后,她独自在荷花池边散步,看到一个穿着月白色长衫的男子,站在柳树下吹笛子。
男子眉眼温润,气质出尘,笛声悠扬婉转,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后来她才知道,这个男子是先帝的十七弟,果郡王允礼。
那时候的允礼,还不是后来那个手握兵权、心思深沉的王爷,他只是个喜欢诗词歌赋、流连于山水之间的闲散王爷。
他对皇位没有兴趣,只想过安稳自在的日子。
甄嬛和允礼的交集,是从她离宫修行开始的。
当年她因为误穿了纯元皇后的旧衣,被先帝禁足在碎玉轩,后来又怀着孕,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了离宫,去甘露寺修行。
甘露寺的日子很苦,不仅要做粗活,还要受其他尼姑的刁难。
就在她最难熬的时候,允礼出现了。
他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她的消息,经常偷偷来看她,给她送吃的、穿的,还帮她解决了很多麻烦。
有一次,甄嬛感染了风寒,高烧不退,甘露寺的住持不仅不给她请大夫,还说她是“不祥之人”,要把她赶出寺去。
是允礼冒着大雨,连夜把大夫请到甘露寺,还守在她床边,照顾了她一整夜。
那时的甄嬛,心已经死了,对爱情、对未来都没有了期待。
可允礼的出现,像一束光,照亮了她黑暗的生活。
他对她说:“嬛儿,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护着你。”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甄嬛的心里生了根。
后来,甄嬛为了给父亲报仇,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选择重回紫禁城。
她知道,一旦回宫,她和允礼就再也不可能了。
可允礼没有怪她,依旧默默守护着她。
他会借着给太后请安的机会,偷偷给她递纸条,告诉她宫里的危险;
他会在她被华妃、皇后刁难的时候,暗中收集证据,帮她解围;他甚至会在她思念孩子的时候,偷偷把胧月抱来,让她见一面。
甄嬛一直以为,她和允礼之间的感情,是纯粹的、不掺任何杂质的。
直到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她才知道,这份感情,需要用生命来守护。
那时候,先帝已经察觉到了允礼对甄嬛的心思,也开始忌惮允礼手中的兵权。
先帝故意把甄嬛叫到养心殿,给了她一杯毒酒,让她亲手喂给允礼。
先帝说:“今日,你要么亲手杀了他,要么,你们俩一起死。”
甄嬛跪在地上,哭着求先帝放过允礼,可先帝心意已决。
那天晚上,甄嬛把允礼叫到了碎玉轩。
她看着允礼,心里像刀割一样疼。
她想告诉允礼真相,想让他快跑,可她不敢,她知道,只要她敢说一个字,不仅允礼会死,她的家人、她的孩子,都会受到牵连。
允礼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看着甄嬛,眼神依旧温柔:“嬛儿,你有心事?”
甄嬛强忍着眼泪,摇了摇头:“没有,就是想请你喝杯酒。”
她把毒酒递到允礼面前。
允礼没有犹豫,接过酒杯,看着甄嬛,笑了笑:“能和嬛儿一起喝酒,是我的荣幸。”
毒酒发作得很快,不过片刻,允礼就倒在了地上。
他看着甄嬛,嘴角还带着笑意,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香囊,就是甄嬛现在手里的这个杏色软缎香囊。
允礼说:“嬛儿,这个香囊,是我亲手绣的。你带着它,就像我一直在你身边一样。”
这是允礼说的最后一句话。
允礼的死,成了甄嬛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她政治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因为允礼的死,先帝对她的猜忌少了很多,她也借此机会,一步步积累势力,最终扳倒了皇后,扶持弘历登基。
九年来,这个香囊一直陪伴着甄嬛。
无论是在她睡不着的夜晚,还是在她遇到困难、感到无助的时候,只要摩挲着这个香囊,想到允礼的深情,她就能重新获得力量。
她以为,这个香囊,是允礼对她最深的牵挂,是他们之间最纯粹的爱情证明。
03
甄嬛把香囊举到眼前,凑着窗外的日光仔细看去。
字迹有些模糊,还断断续续的,但能辨认出几个字:
“玉碟”“兵权”“翊坤宫”“三阿哥”。
这些字像一把冰冷的针,狠狠扎进了她的心里。
玉碟是皇室宗谱,兵权是朝廷命脉,翊坤宫是华妃旧居,三阿哥是先帝的长子,这些与“深情”“思念”毫无关系的词语,怎么会出现在允礼给她的香囊上?
甄嬛目光死死盯着香囊上的字迹,手指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九年了,她一直把这个香囊当作精神支柱,当作允礼跨越生死的深情证明,可现在,这突如其来的字迹,却像一把锤子,把她九年来的信仰砸得粉碎。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翻来覆去地看,
除了那些能辨认的字,还有一些字迹被缠枝莲纹挡住,或者被茶水浸得太模糊,根本看不清。
她走到案前,倒了一小杯温水,用毛笔蘸了点水,小心翼翼地在香囊上未浸湿的地方轻轻涂抹。
随着水渍慢慢蔓延,更多的字迹显现了出来,虽然还是断断续续的,但能拼凑出大致的意思。
甄嬛的心跳越来越快,手也抖得更厉害了。
她看着那些字迹,脑海里一片混乱,无数个疑问在里面盘旋:
允礼为什么要在香囊里藏这些字?这些字是什么意思?他当年对她的深情,难道都是假的?
窗外的日光渐渐西斜,殿内的光线暗了下来,甄嬛却浑然不觉。
她坐在案前,手里拿着那个香囊,像一尊雕像一样,一动不动地坐了很久。
甄嬛把殿里的宫女和太监都打发了出去,只留下了苏培盛。
苏培盛是先帝的老人,后来一直跟着甄嬛,对她忠心耿耿,办事也稳妥。
甄嬛把香囊放在案上,对苏培盛说:“苏培盛,你看看这个香囊,上面的字迹,你认识吗?还有,你知道哪里有能让这些字迹更清晰的办法吗?”
苏培盛躬身走到案前,小心翼翼地拿起香囊,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字迹。
他跟着先帝和甄嬛多年,见过的密信、暗号不计其数,对这些东西也有些了解。
“回太后,”苏培盛放下香囊,躬身说道,“这些字迹看起来像是用‘水显墨’写的。
这种墨是用特殊的药材制成的,平时写在纸上或布上,完全看不出来,一遇水就会显形。
要想让字迹更清晰,只需用温水轻轻擦拭,再用宣纸吸去水分,字迹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不过这种墨很容易褪色,一旦干燥,字迹就会变得模糊,所以得尽快处理。”
甄嬛点了点头:“那你立刻去准备温水和宣纸,动作轻一点,别损坏了香囊。”
“奴才遵旨。”苏培盛躬身退下,很快就端着一盆温水和一叠宣纸回来了。
甄嬛亲自接过温水和宣纸,小心翼翼地用毛笔蘸了点温水,在香囊上轻轻擦拭。
随着温水的湿润,香囊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
她又用宣纸轻轻吸去香囊上的水分,那些原本模糊的字迹,渐渐变得清晰可辨。
甄嬛一边擦拭,一边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
慢慢地,一句完整的话显现了出来:
“玉碟异动,可换嫡位;翊坤宫藏兵符,暗通西北;三阿哥性情懦弱,可扶持;若事败,以死保全势力,留香囊为凭,他日甄嬛必念旧情,护我族人。”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甄嬛的心上。
她手里的毛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墨汁溅在宣纸上,晕开了一大片黑色的痕迹。
苏培盛在旁边看着,心里也咯噔一下。
他虽然不知道这些话具体是什么意思,但从甄嬛的反应来看,这些话绝对不简单。
甄嬛坐在椅子上,身体微微颤抖。
她看着香囊上的字迹,脑海里翻涌着九年来的种种细节,那些曾经被她忽略的、被她解读为“深情”的细节,如今想来,都充满了破绽。
她想起,当年她离宫修行,允礼第一次来甘露寺看她的时候,正好是她父亲被诬陷入狱、家族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
允礼不仅给她带来了吃的、穿的,还带来了一封能证明她父亲清白的书信。
那时候她以为,这是巧合,是允礼的深情厚谊。
可现在想来,允礼怎么会那么巧,正好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又怎么会那么巧,正好有能证明她父亲清白的书信?这分明是他早就准备好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她最脆弱的时候,获取她的信任。
她想起,她重回宫中后,允礼总是能“恰巧”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
她被华妃刁难,禁足在碎玉轩,允礼就借着给太后请安的机会,偷偷给她送解欢宜香的药材;
她被皇后陷害,说她与温实初有染,允礼就暗中收集证据,帮她洗清冤屈;
甚至连她怀了弘历的孩子,被先帝怀疑不是亲生的时候,也是允礼站出来,用自己的身份担保,帮她化解了危机。
那时候的甄嬛,以为这些“恰巧”,都是允礼时刻关注着她、守护着她的证明。
可现在想来,这些“恰巧”,分明是允礼精心策划的。
他知道她在宫中的处境艰难,知道她需要帮助,所以他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用“深情”和“帮助”,一点点拉近和她的距离,让她越来越依赖他,越来越信任他。
甄嬛还想起,允礼生前,和三阿哥弘时来往密切。
三阿哥是先帝的长子,一直觊觎太子之位,可他性情懦弱,资质平庸,连先帝都不看好他。
那时候甄嬛以为,允礼和三阿哥来往,是因为兄弟情深,是想帮衬一下这个不得志的侄子。
可现在看香囊上“三阿哥性情懦弱,可扶持”这句话,她才明白,允礼哪里是帮衬,分明是把三阿哥当成了夺权的棋子!
他知道三阿哥没本事,容易掌控,所以才故意接近他,帮他拉拢朝臣,帮他在皇上面前刷存在感。
他想等时机成熟,就扶持三阿哥登基,到时候他作为“拥立功臣”,就能掌控朝政,甚至架空三阿哥,成为幕后的掌权者!
还有“翊坤宫藏兵符,暗通西北”这句话,更是让甄嬛心惊肉跳。
翊坤宫是华妃的旧宫,华妃倒台后,那座宫殿就一直空置着,除了定期打扫的宫女,几乎没人会去。
允礼怎么会知道翊坤宫藏着兵符?他又为什么要暗通西北?
甄嬛忽然想起,允礼当年曾负责过西北的军务。
先帝在位时,西北边境不太平,经常有准噶尔部来犯,先帝就派允礼去西北督战。
那时候允礼在西北待了三年,回来后就手握兵权,成了朝中举足轻重的王爷。
现在想来,他在西北的三年,根本不是在专心治军,而是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和西北的将领勾结,为日后的夺权做准备!
而翊坤宫的兵符,很可能是华妃当年留下来的。
华妃的哥哥年羹尧曾是西北的大将军,手握重兵,后来年羹尧被先帝赐死,华妃也被打入冷宫,那兵符或许就被华妃藏在了翊坤宫,后来被允礼发现,偷偷据为己有,成了他控制西北兵权的筹码。
最让甄嬛心寒的,是最后那句“若事败,以死保全势力,留香囊为凭,他日甄嬛必念旧情,护我族人”。
原来允礼的死,根本不是为了她,不是为了那份“跨越生死的深情”,而是他的夺权计划败露后,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他算准了先帝会因为猜忌杀他,所以提前做好了安排。
他知道甄嬛会念着他的“深情”,会因为他的死而愧疚,所以他留下这个香囊,就是想让甄嬛在他死后,护着他的族人,护着他的势力。
他把她当成了最后的“保护伞”,把她九年的思念和愧疚,都变成了他计划的一部分!
甄嬛越想越觉得冰冷,浑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允礼的影子。
那个在荷花池边吹笛子的温润王爷,那个在甘露寺里给她送温暖的深情男子,那个在碎玉轩里饮下毒酒的决绝之人……
原来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他精心策划的骗局!
她以为自己握住了世间最纯粹的爱情,到头来,却只是握住了一把裹着糖衣的刀。
她以为自己是这场爱情里的幸运儿,却没想到,自己只是他夺权棋盘上,最关键也最愚蠢的一颗棋子。
“太后,您没事吧?”苏培盛在旁边看着甄嬛脸色苍白,身体颤抖,忍不住小声问道。
甄嬛缓缓睁开眼睛,眼神里充满了震惊、愤怒和深深的自嘲。
她摇了摇头,声音沙哑地说:“我没事……苏培盛,你帮我把那个木盒拿来。”
苏培盛连忙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个紫檀木盒。
这个木盒是甄嬛当年专门用来存放和允礼有关的东西的,里面有允礼写给她的纸条、送给她的小玩意儿,还有一些她收集的关于允礼的资料。
甄嬛打开木盒,里面的东西整齐地摆放着。
她一件件地翻看着,那些曾经让她心动、让她感动的东西,现在看来,都充满了讽刺。
她翻到一张纸条,上面是允礼的字迹,写着“嬛儿,近日天凉,注意保暖”。
那时候她以为这是允礼的关心,现在想来,这或许只是他用来维持“深情”人设的手段。
她又翻到一本小册子,上面记录着允礼当年在西北的行踪。
她仔细看着,发现允礼在西北期间,曾多次私下会见一些将领,而这些将领的名字,和香囊上“暗通西北”的将领名字,正好对上了!
还有一本先帝的起居注,是她当年从先帝的书房里偷偷拿出来的。
上面记载着先帝晚年的一些想法,其中有一句写着“十七弟心思深沉,手握兵权,恐有不臣之心”。
那时候她以为这是先帝的猜忌,是先帝对允礼的不公,现在看来,先帝的怀疑是对的!允礼确实有不臣之心!
甄嬛把这些东西摊在桌上,一点点地串联起来。
允礼的夺权计划,渐渐清晰地展现在她眼前:
他先是利用和甄嬛的感情,获取甄嬛的信任和依赖,让甄嬛成为他在宫中的眼线和助力;
然后他借着去西北督战的机会,暗中培养势力,勾结西北将领,掌控兵权;
同时他又扶持懦弱的三阿哥,为日后的夺权找好傀儡;
最后,当他的计划败露,先帝要杀他的时候,他就选择以死保全势力,留下香囊,让甄嬛在他死后继续护着他的族人,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甄嬛把这些证据和香囊上的字迹完全串联起来时,一个让她浑身冰凉的结论在她心中成型:
允礼从一开始接近她,就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她是皇上的妃嫔,是他可以利用的、通往权力巅峰的跳板。
他对她的所有“深情”,所有“守护”,都是他夺权计划的一部分。
而他的“赴死”,也不是为了保她,而是为了保全他背后的势力,甚至是为了把自己永远烙印在她心中,成为一枚潜在的、能影响她决策的“暗棋”。
更可怕的是,她怀疑允礼的死,根本不是先帝单纯的猜忌,而是允礼故意设计的!
他可能早就知道先帝对他的怀疑,所以故意做出一些“不臣”的举动,让先帝下定决心杀他,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以死保全势力,还能让甄嬛永远记着他的“好”,永远护着他的族人!
甄嬛的身体晃了晃,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苏培盛连忙上前扶住她:“太后!”
“我没事。”
甄嬛推开苏培盛,眼神里的震惊和愤怒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彻骨的寒冷和决绝。
她看着桌上的证据,看着那个香囊,心里清楚,她不能再坐以待毙了。
允礼虽然死了,但他的势力还在,他的族人还在,他们很可能还在等着机会,等着按照允礼的计划,卷土重来。
如果她不尽快清理这些势力,不仅她的太后之位会受到威胁,整个大清朝的江山,都可能陷入动荡。
“苏培盛,”甄嬛的声音变得异常冷静,“你立刻去办几件事。
第一,秘密调查果郡王旧部的行踪,尤其是那些当年和他一起在西北的将领,还有和三阿哥有来往的人,一个都不能漏。
第二,派人盯着三阿哥,他现在虽然被先帝冷落,但保不齐还和果郡王的旧部有联系,一旦发现他有异动,立刻禀报。
第三,去翊坤宫仔细搜查,看看能不能找到香囊上提到的兵符,记住,一定要秘密进行,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奴才遵旨!”苏培盛感受到了甄嬛语气里的威严和决绝,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躬身应下。
“还有,”甄嬛补充道,“这件事一定要保密,除了你我,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尤其是皇上,现在还不能让他知道这件事,以免引起朝堂动荡。”
“奴才明白!”苏培盛说完,转身快步走出了正殿,开始按照甄嬛的吩咐,秘密安排人手调查。
殿内又只剩下甄嬛一个人。
她看着桌上的证据和香囊,眼神里没有了丝毫的温度。
九年的思念,九年的愧疚,在这一刻,都变成了刻骨的恨意。
她恨允礼的欺骗,恨自己的愚蠢,更恨自己竟然被一个“死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但她也清楚,现在不是恨的时候。
她必须尽快行动,清除允礼留下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从这一刻起,她不再是那个会为“情”所困的甄嬛,而是那个权倾朝野、心思缜密的大清太后。
04
苏培盛的办事效率很高,短短三天,就有了初步的调查结果。
这天晚上,苏培盛悄悄来到慈宁宫,向甄嬛禀报:“太后,按照您的吩咐,奴才已经派人调查了果郡王旧部的行踪。
果郡王当年在西北的三个心腹将领,分别是李将军、张将军和王将军,这三个人在果郡王死后,就以‘回乡养老’为名,回到了西北,实际上一直在暗中联络旧部,积蓄力量。
还有,三阿哥这些年虽然被皇上冷落,但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心思,他和李将军等人一直有书信往来,最近还偷偷派人去了西北,似乎在谋划什么。
另外,奴才派人去翊坤宫搜查,在华妃当年的梳妆台夹层里,找到了一个铁盒,里面装着一枚兵符,应该就是香囊上提到的那枚。”
甄嬛坐在案前,手里拿着苏培盛递上来的书信和兵符,仔细看着。
书信是三阿哥写给李将军的,上面写着“太后年事已高,皇上根基未稳,此时不动,更待何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夺权的野心。
而那枚兵符,上面刻着“西北督师”四个字,正是当年年羹尧手握的兵符,也是掌控西北兵权的关键。
甄嬛看完,把书信和兵符放在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她没想到,允礼的旧部竟然还这么活跃,三阿哥也还没死心。
看来允礼当年的计划,不仅没有随着他的死而终止,反而还在暗中进行着。
如果她没有发现香囊里的秘密,等到他们准备充分,发动政变,后果不堪设想。
“苏培盛,”甄嬛抬起头,眼神冰冷,“你再派人去查,看看李将军他们具体有多少兵力,和哪些人有勾结,还有三阿哥私下联络了哪些朝臣。
一定要查清楚,不能有任何遗漏。”
“奴才遵旨。”
“还有,”甄嬛继续说道,“把那枚兵符收好,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它的下落。另外,密切关注三阿哥的动向,他要是再敢派人去西北,就把人扣下来,严刑拷打,问出他们的具体计划。”
“奴才明白!”苏培盛躬身退下。
接下来的几天,甄嬛一边正常处理朝政,和皇上讨论国家大事,一边等待苏培盛的调查结果。
几天后,苏培盛带来了更详细的调查结果:
李将军等人在西北暗中招募了三万兵马,还和准噶尔部有勾结,准备在秋收之后,趁着朝廷忙于秋收、兵力分散的时候,发动政变,扶持三阿哥登基;
三阿哥私下联络了朝中的五位大臣,这些大臣都是当年受过允礼恩惠的人,愿意为三阿哥效力。
甄嬛听完,脸色变得更加冰冷。
她没想到,允礼的旧部竟然有这么大的势力,还敢勾结外敌,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夺权了,而是通敌叛国!
“苏培盛,”甄嬛的声音带着一丝杀意,“传我的懿旨,立刻调京营的五万精锐,秘密前往西北,包围李将军等人的驻地,一旦他们有异动,立刻剿灭!
另外,把三阿哥和他联络的五位大臣,全部抓起来,打入天牢,严加审讯!”
“奴才遵旨!”苏培盛感受到了甄嬛语气里的杀意,不敢有丝毫犹豫,转身就去安排。
在苏培盛去安排人手的时候,甄嬛独自一人来到了碎玉轩。
这里是她当年住过的地方,也是允礼饮下毒酒的地方。
九年过去了,碎玉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繁华,变得有些破败,只有院子里的那棵合欢树,还和当年一样,枝繁叶茂。
甄嬛走到合欢树下,想起当年她和允礼在这里相处的点点滴滴。
允礼曾在这里给她吹过笛子,曾在这里给她送过点心,也曾在这里,喝下了那杯致命的毒酒。
她想起允礼饮下毒酒前说的话:“嬛儿,我死了,皇上就不会再为难你,不会再为难你的家人和孩子。你要好好活着,带着我的那份,一起好好活着。”
那时候她以为这是允礼的深情,现在想来,这句话里藏着多少算计!他知道他的死会让她愧疚,会让她护着他的族人,所以他才故意说这些话,让她更加坚定地“念旧情”。
甄嬛伸出手,抚摸着合欢树的树干,树皮粗糙,带着一丝凉意。
她忽然觉得很可笑,自己竟然被这样一个男人骗了九年,竟然还把他当成了心中的“白月光”。
“允礼,”甄嬛轻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冰冷的恨意,
“你以为你死了,你的计划就能继续?你以为我会一直护着你的族人,护着你的势力?你错了!
你不仅欺骗了我的感情,还想颠覆大清的江山,勾结外敌,通敌叛国!
我不会让你的阴谋得逞,我会让你的族人,你的旧部,为你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说完,甄嬛转身离开了碎玉轩。
她的脚步坚定,眼神里没有了丝毫的犹豫和软弱。
从这一刻起,她彻底斩断了和允礼的所有感情,彻底放下了九年的思念和愧疚。
她现在要做的,就是清除允礼留下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守护好大清的江山。
回到慈宁宫后,苏培盛来禀报,京营的精锐已经出发前往西北,三阿哥和五位大臣也已经被抓起来,打入了天牢。
“很好,”甄嬛点了点头,“让刑部立刻审讯三阿哥和那五位大臣,让他们把知道的都吐出来,尤其是李将军等人和准噶尔部勾结的细节,还有他们发动政变的具体时间和计划。”
“奴才遵旨。”
接下来的几天,刑部的审讯一直在进行。
三阿哥一开始还想狡辩,可在严刑拷打之下,很快就招了。
他不仅交代了自己和李将军等人的计划,还供出了更多和允礼旧部有联系的人。
而西北那边,李将军等人察觉到了朝廷的动向,想要提前发动政变,可他们刚一动手,就被京营的精锐包围了。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将军等人被全部剿灭,他们和准噶尔部勾结的证据,也被搜了出来。
当苏培盛把这些消息禀报给甄嬛的时候,甄嬛正在看奏折。
她听完,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
对她来说,这只是清除了一个威胁,只是守护江山的第一步。
她抬起头,看着窗外的天空。
天空很蓝,飘着几朵白云,看起来平静而祥和。
可甄嬛知道,这平静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的阴谋和危险。
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必须牢牢掌控权力,才能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平静,才能不让允礼这样的人,再有机会颠覆大清的江山。
05
随着李将军等人被剿灭,三阿哥和五位大臣被打入天牢,允礼留下的势力基本被清除干净。
朝堂上的气氛,也渐渐恢复了平静。
乾隆皇帝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内情,但他也察觉到了最近朝堂上的动荡。
他来到慈宁宫,向甄嬛请安,顺便询问情况:“皇额娘,最近儿臣看朝中有些不太平,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甄嬛放下手中的奏折,看着乾隆,微微一笑:“没什么大事,就是清理了一些不安分的人,免得他们扰乱朝政,影响江山社稷。
皇上不用担心,有皇额娘在,不会让任何人威胁到大清的江山。”
乾隆看着甄嬛眼神里的坚定和威严,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丝敬畏。
他知道,自己这个皇额娘,不仅智谋过人,而且手段狠辣,那些被清理的人,肯定是犯了不小的错。
他没有再多问,只是恭敬地说:“有皇额娘在,儿臣就放心了。
朝中的事,还请皇额娘多费心。”
“皇上放心,”甄嬛点了点头,“哀家会帮皇上看好这江山的。不过,皇上也要尽快成长起来,毕竟这江山,迟早是要交给皇上的。”
“儿臣明白,儿臣会努力学习治国之道,不辜负皇额娘和先帝的期望。”
乾隆躬身说道。
乾隆走后,甄嬛坐在椅子上,目光落在案头那个杏色香囊上。
香囊上的字迹早已干涸,变得有些模糊,却像一道烙印,刻在她心里。
这些天,她忙着清理允礼的旧部,忙着稳定朝堂,没空想太多关于允礼的事,可此刻独处时,那些被她强行压下去的情绪,又悄悄冒了出来。
她起身走到案前,拿起香囊,指尖轻轻划过上面的缠枝莲纹。
曾经,这纹样是她眼中最美的风景,因为它承载着允礼的“深情”;如今再看,只觉得满眼讽刺,这细密的针脚里,缝着的不是爱意,是算计;绣着的不是思念,是野心。
这时,胧月提着裙摆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朵刚摘的牡丹,兴冲冲地说:“额娘!你看这朵牡丹开得多好,我特意给你摘来的!”
甄嬛回过神,把香囊放回案上,脸上露出一丝柔和的笑意,接过牡丹:“真好看,胧月有心了。”
胧月看着案上的香囊,小声问:“额娘,这个香囊……还能要吗?要是不能要了,我让绣坊的嬷嬷给你绣个新的,绣上你喜欢的梅花好不好?”
甄嬛摸了摸胧月的头,眼神里有了一丝释然:“不用了,这个香囊,留着也没什么用了。”
那个曾经相信爱情、渴望温暖的甄嬛,已经死在了允礼的骗局里;
现在的她,是大清朝的太后,是执掌权柄的决策者,不能再被任何情感牵绊。
当天下午,甄嬛让人把慈宁宫的香炉搬了出来,放在正殿中央。
香炉是黄铜打造的,上面雕刻着繁复的龙纹,是先帝当年赏赐给她的。
她亲手将那个杏色香囊放进香炉里,然后拿起火折子,点燃了香囊的一角。
火焰慢慢舔舐着软缎,发出“滋滋”的声响,杏色的布料渐渐被烧成黑色,卷曲着,最后化为灰烬。
香囊上的缠枝莲纹、隐藏的字迹,还有那些年的思念与愧疚,都随着这火焰,一点点消失在空气中。
胧月站在旁边,看着香囊被烧毁,小声问:“额娘,你不难过吗?”
甄嬛摇了摇头,眼神平静而坚定:“不难过。有些东西,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只有放下了过去,才能更好地往前走。”
她看着香炉里的灰烬,心里没有了之前的痛彻心扉,也没有了愤怒和自嘲,只剩下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允礼的欺骗,虽然让她痛苦,但也让她彻底清醒,在这深宫之中,在这权力场上,“情”是最没用的东西,只有权力,才能护自己周全,才能守护好自己想守护的人。
从那天起,甄嬛变了。
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偶尔会对着香囊发呆,不再会因为想起允礼而露出温柔的神情。
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朝政上,帮乾隆处理国家大事,教导他如何平衡朝臣势力,如何安抚百姓,如何巩固皇权。
她变得更加冷静,更加果断,也更加铁腕。
这天,甄嬛和乾隆一起在御花园散步。
乾隆看着满园的春色,笑着说:“皇额娘,如今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皇额娘的功劳。”
甄嬛微微一笑:“这不是哀家一个人的功劳,是皇上勤政爱民的结果。哀家老了,以后这江山,还要靠皇上自己守护。”
乾隆看着甄嬛眼角的细纹,心里有些感慨:“皇额娘不老,儿臣还需要皇额娘在身边指点。”
甄嬛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方:“皇上已经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
哀家也该享享清福了。”
她的目光里,没有了过去的孤寂和迷茫,只剩下平静和释然。
允礼的骗局,虽然让她失去了心中的“白月光”,却也让她彻底斩断了情感的枷锁,成为了一个真正无懈可击的太后。
回到慈宁宫后,甄嬛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夕阳。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她想起了九年的那个午后,胧月打翻的那杯茶水,如果不是那杯茶水,她或许还会被蒙在鼓里,还会抱着那个虚假的“深情”过一辈子。
那杯茶水,浇灭了她最后的幻想,也让她获得了真正的“清醒”。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靠“爱情”取暖的甄嬛,而是那个手握权柄、心怀天下的大清太后。
她拿起桌上的奏折,认真地批阅起来。
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坚定和力量。
从今往后,她的世界里,没有爱情,没有欺骗,只有江山社稷,只有大清的长治久安。
夜色渐深,慈宁宫的灯火依旧明亮。
甄嬛坐在案前,批阅着奏折,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她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权力,守护好这大清的江山,守护好胧月,也守护好那个“清醒”后的自己。
那个曾经的甄嬛,已经随着香囊的灰烬,永远消失在了岁月里;而现在的太后甄嬛,正以全新的姿态,开启属于她的新生。
-
2025-11-24七国集团计划转移三千亿美元俄罗斯资产给乌克兰引发担忧
-
2025-11-24普京设下11月“死限”、俄方号称15万大军已在波克罗夫斯克展
-
2025-11-24冯德莱恩副手病得不轻,力推立法封杀华为,还喊话非欧盟国家一起
-
2025-11-24为何观赏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总让人感觉他在凝视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