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CN ∷  EN
产品展示

陈玄礼:李隆基最信任的禁军统领,为何兵变马嵬坡,结局成谜

发布日期:2025-11-24 14:47 点击次数:163

杨国忠居然怂恿皇帝跑路,自己好独揽功劳?他大概没想到,这一跑,就把自己的命和整个大唐的盛世给跑没了。

夜奔蜀地的路上,那支平日里最精锐的禁军早就没了魂儿,一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尤其是在这种逃难的时候。领头的陈玄礼,跟了李隆基快一辈子,从李隆基还是个临淄王的时候就鞍前马后,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扫除韦后势力的左膀右臂。 李隆基登基后,陈玄礼掌管禁军,宿卫宫禁长达四十五年,可以说是皇帝身边最信赖的保镖头子。

可就是这个最忠心的人,在马嵬坡那个鬼地方,把刀悄悄地递向了皇帝最心爱的女人。

这事儿说起来也怪。士兵们饿肚子,怨气冲天,这股邪火总得有个地方撒。杨国忠这个宰相,靠着妹妹杨贵妃的关系平步青云,搞得朝堂乌烟瘴气,安禄山造反,他绝对脱不了干系。 将士们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再加上逃亡路上的狼狈,积怨一下子就爆发了。几个吐蕃使臣饿得不行,围着杨国忠要吃的,这场景像一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整个火药桶。 禁军士兵立马喊着杨国忠与胡虏谋反,一拥而上就把他给剁了。

乱军之中,陈玄礼站了出来。他是这场哗变的引导者,或者说,是掌控者。 与其让士兵们失控,不如主动把矛头引向那个最招恨的杨国忠,这或许是当时唯一能稳住局势的法子了。

杀了杨国忠,事情还没完。士兵们围着皇帝的驿站不肯散去,他们怕啊,怕杨贵妃日后报复。于是,他们要求皇帝赐死杨贵妃。 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陈玄礼是这么对李隆基说的。 李隆基当然不愿意,说杨贵妃深居后宫,哪里知道什么谋反。 可那时候,皇帝的话已经不管用了,高力士在一旁也劝,说将士们心安,陛下才能安。 最终,三尺白绫结束了一切,李隆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人物,太子李亨。他和杨国忠斗了很久,杨国忠的死,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有说法认为,这整件事就是李亨在背后策划,让自己的心腹李辅国去联络陈玄礼。 在那个节骨眼上,陈玄礼选择站在太子这边,其实是在忠于君主和忠于社稷之间做了一次赌博。 他赌赢了。

马嵬坡兵变后,父子俩算是彻底掰了。李亨北上灵武,自己登基当了皇帝,是为唐肃宗,遥尊远在蜀地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这一下,权力彻底交接,李隆基的时代,就这么被一场仓促的兵变画上了句号。

陈玄礼的选择看起来很奇怪,他没有跟着新皇帝李亨去北方建功立业,而是继续跟着落魄的太上皇李隆基去了四川。 这步棋走得耐人寻味。或许他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对老主子的不忠。 但也有人说,他其实是李亨安插在李隆基身边的眼线,负责监视这位太上皇的一举一动。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被软禁在兴庆宫,后来又被迁到更冷的太极宫。 而陈玄礼,这位曾经的亲信,在新朝受到了封赏,被封为蔡国公。 讽刺的是,没过多久,李亨也开始猜忌他了。一个能对自己旧主兵谏的将领,哪个新皇帝敢完全放心呢?

最终,陈玄礼病逝了。 他的死,悄无声息,远没有马嵬坡那个午后惊天动地。杜甫在诗里称赞他仗钺奋忠烈,说没有他就没有国家的存活。 可历史的真相,哪是几句诗就能说得清的。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叛将,或许连他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搞不明白吧。

这么一看,陈玄礼这一生,活得真够拧巴的。他前半生是皇帝最锋利的剑,后半生,这把剑却调转方向,刺向了皇帝的心窝。你说,这到底是忠诚的背叛,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救赎?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