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顶级体育场馆背后的隐秘矛盾全民健身还是“城市面子”?
南京人真是会“壕”玩体育场,江苏光体育馆就能凑一桌麻将!——江苏各地体育场馆大比拼
五台山体育馆、南京奥体、昆山专业足球场……看到这些名字,别以为我在朗读省运会日程表,其实我是想给大家盘一盘江苏的“金牌健身场馆”。谁说咱江苏人只会卷高考、拼鸡娃?人家在拼面子工程这块儿,也是没输过谁。
你以为体育场馆就那点事?抱歉,在江苏省,体育场馆是城市的“面子工程”、“朋友圈名片”,更是全民健身的“必杀技”。闷声发大财?不,江苏的体育基建,一言不合就亮出豪华范。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些数得着、叫得响的顶流体育场馆,看看到底谁家才是真正的“健身尖子生”!
想知道,江苏体育场馆凭啥能“揽金腰带”?哪家有故事?哪家下血本?哪家热闹得像春运车站?且听我一一道来,包保让你看完之后,想立马穿上球衣去现场“撸一把”。
首先得四川有九寨沟,江苏有五台山(体育馆)!这老牌体馆可是南京人“童年记忆杀”,陪跑陪跳陪摔八十年。它既在市中心闹中取静,又像老中医一样,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外头奥体、高科技体育场如雨后春笋,我五台山还是那个骄傲的“南京土著”。想当年,多少学子因这座体育馆结下了人生第一份汗水情缘。
和五台山一比,南京奥体就是“新贵”登场。地段新,气势大,亚洲A级,号称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这排场,就跟南京地铁线路表一样长。明星开演唱会、全运会开幕、CBA主场无一不来朝拜。别这是城东“明星人设”打卡地,谁在这里溜一圈朋友圈里都要配九宫格美图。
说到省内奥体PK赛,江北的徐州、江南的常州,谁也不拉后腿。徐州奥体,头顶2014省运主场馆的光环,地标型建筑,实打实让西北大汉也能体验现代健身的快乐。常州自然不怂,28.5公顷的“大块头”,还挨着大剧院、市民广场、行政中心。不去这儿锻炼一圈,办事都嫌底气不足。
一水的豪门大户,昆山奥体必须拥有姓名。这可是江苏省首座专业足球场馆,4.5万人巨无霸,21.5亿元下血本,外环裙房、地下车库一步到位。2023年开门迎客,那是风头正劲,连外地球迷都想搭高铁来打个卡。
讲到全民健身,宜兴、江阴这些“低调富二代”也坐不住了。宜兴体育中心,集赛事/健身/啥都有,满足“陶都”人民肾上腺素分泌的全部想象。江阴体育中心,靠山临江,还跟长江大桥“眉来眼去”,运动完还能看江景,简直健身界的“奢侈品”。
老苏州叹一声“吾家有场馆”,苏州体育中心体育场一出,37217平方米、35000座,妥妥吸纳十里八乡老少爷们来踢球/跳广场舞。新派的昆山奥体仅凭一己之力,就把长三角足球场子天花板拉到江苏。海门体育中心、连云港市体育中心、盐城奥体、扬州体育公园、镇江体育会展中心……各家都是“场馆即宣传片”,谁说二线三线城市没面子工程?看了你服不服!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表面热闹,真能带热全民健身吗?体育场是花架子还是摇钱树?全民健身是“走形式”还是动了真格?场馆投资几十亿,说句实在的,咱老百姓心里到底哪点甜头?
表面这些体育馆个个高大尚。可细究下去,矛盾就冒头了。比如“看热闹”的多,“真用”的少。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位置靓得飞起,闹市黄金地段,自家人“抢着练”,市民也爱去遛娃。南京奥体这种豪门场子呢?明星赛事来一场,火火爆到飞起,剩下一个月三十天,很可能“门可罗雀”。昆山专业足球场投入21亿,办国际比赛人山人海,平时十天半个月没人踢脚球也是常态。
有些场馆美则美矣,冷清得像单位食堂凌晨一点。更有不少场馆门槛高,社区大爷一问价格直接说“等我孙子成家,估计能攒出来去一次”。“低效利用”是个老问题,平时活动“人等场”,进去全靠“关系”,名义开放,其实“半吊子”。奥体、体育中心们的“冷暖自知”,全写在热闹背后的沉默里。
也不是所有体育馆都“高冷”。再看宜兴、扬州这些地方,体育场跟公园裹成一体,平时广场舞大妈、青少儿体测、企事业单位运动会热闹哄哄,运动氛围比菜市场还足。常州、宿迁也在学,主打“多功能”“开放性”,场馆操场拆墙通道,想进去不求人。
这么多年下来,江苏体育场馆模式搞得花活百出大场馆为颜值撑场面,小场馆搞气氛,公园+体育场解锁全民健身新姿势。但有些还是“命好”吃政策,有些辛苦养场靠租赁养家糊口,更有点“赔本赚吆喝”意味。
群众的感受才是真杠杠的。你说硬件拉满,投入几十亿元,还有国际大赛坐镇,是不是每个市民都能享用?错!普通居民看的是开放率和包容度,不是市长的政绩打卡。广告拍得再好,进不去也是“望梅止渴”。有网友调侃“国产体育馆,投资世界级,服务群众级。”这话,扎心不?
这还没完,体育场馆到底谁养着?背后都是纳税人的贡献。有人说“场馆建成了,周末带娃踢球门票都要收钱,咋还不如公园敞亮?”还有市民吐槽体育休闲本该普惠,却被“高门槛”给堵死,平民化大大缩水。
体育场馆的问题,说白了还有点扑朔迷离。一方面是市政府定期组织活动、运动会搞得气氛热烈,另一方面却流露出“场馆常年闲着!”的无奈。去年省里某大城市办了国际赛事,三线城市到处宣传“我们有世界级场馆”;热闹过后,记者去探访,场内只剩球童和保安。
还有“绩效考核”离奇一幕。场馆一边申报“高利用率”,一边大门紧闭。偶尔社区开放,还限时限人,搞得比春运抢票还难。再遇维修期,“暂停开放”拖成“暂停营业”,老百姓唯一能做的,估计就是隔着铁丝网往里拍照。
明明扬州体育公园去年才砸钱升级,2024年还承办世界田联竞走锦标赛,结果市民要常锻炼,预约抢不到,跑进去也像进机场要查无数道关卡。“运动自由”,成了马后炮。高投入和高上座率,能否画上等号?答案恐怕是个大号问号。
想想咱老百姓自己。这些年体育氛围是越来越强,夜里遛弯跳广场舞,跑步路线“花样翻新”。可大多数人觉得小区里器材差不多够用;要去市中心跑圈,路上就劝退了。“远看场馆花团锦簇,近来才知凭门票混日子”。
江苏体育场馆的命运,两头不讨好投资是“挥金如土”,运营是“精打细算”。建得了“奥体金字塔”,却没活成“便利店”。你看有些外国体育场馆,平时就是社区配套,谁都进得去健身打球。国内反倒搞得门槛高,活动摊派,热闹就“领导参观日”,剩下时间不如办公室开空调清闲。
讽刺的是,每年报告上说“全民健身氛围浓”,其实很多体育场馆“门可罗雀”,还藏着红头文件“有待加强”。政策是天天挂嘴边,“难进难约”还是老生常谈,到底难在哪儿?场馆规划、运营机制、维护经费,哪个都是大难题。再多金牌体育馆,也得让群众都能“自由上场”,别只做表面功夫。
咱不是唱衰,也不是泼冷水。建体育场馆,惠民大方向没错,但只看规模、数据、造价,忽略了实用和普惠,就是把钱投进水里起泡泡。领导喜欢看工程,市民期盼真实体验——两头都挑着,怎么都别光图脸上有光,里头冷冰冰。
最后再一本正经地提个醒酷炫体育场馆、动辄上亿投资,让城市面子有了,可别让群众“尴尬当小三”。场馆再美,不如让老百姓大爷大妈都能拎着菜篮子进去打个太极;赛事办得再大,也得让普通娃娃有自信说“那是我踢球的地方”;设施再酷,也记得别让民资成壁花、冷门时候被冷落。
您说这江苏体育场馆,是拼面子,还是拼里子?城市的“金饭碗”要捧给全民,别让场馆只活在新闻联播截图里。大家怎么看?你是愿意多造几个看得见却进不去的“高冷场馆”,还是想增加点市井烟火气、真正敞开闸门?
江苏这些烧钱体育场馆,是让城市更美,还是让普通人更远?您觉得是真正全民健身的“金饭碗”,还是专供领导和明星的“专属游乐场”?如果让你当一回“体育局长”,你会怎么用这些大场馆?留言亮出你的答案,咱们听听哪个思路更靠谱——到底是全民共享还是面子工程,城市体育你说了算!
-
2025-09-109月-10月精华秋景, 这8个地方, 秋日浓度爆表
-
2025-09-10东海云顶盖苍山, 四面皆有登山的经典线路
-
2025-09-1033天就“失恋” 自然景区岂可不卷服务卷收费
-
2025-09-107600米雪峰山索道通过国家验收 创我国客运索道长度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