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兵引菲澳围攻,5万吨油菜籽恐成泡影,谁的钱袋子在流血?
2025年,中国即将隆重举办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阅兵,这本是一场深情缅怀历史英雄、展示国家坚实防御力量的庄严盛事。它承载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深远寓意,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坚定信念。
然而,谁曾想,这份本应充满庄严与和平的盛典,竟在国际舞台上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甚至被一些国家扣上了“扩张主义”的帽子。这种解读上的巨大落差,不仅反映出对中国发展意图的误解,更揭示了背后交织的政治博弈与经济利益冲突。
和平的号角,怎就成了噪音?
令人费解的是,中国方面在宣布阅兵的同时,还公布了一项裁军30万人的重大举措。这无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和平信号,本应进一步凸显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决心,却与某些国家所宣扬的“威胁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外界的认知偏差愈发凸显。
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发展,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这是其国际立场的核心。阅兵活动展示的也多为防御性装备,充分体现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曾对此做出过明确阐释。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也曾表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这本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然而,这份共识在某些国家眼中,似乎变了味。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阅兵普遍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力量。这些理性的反馈,恰恰印证了中国阅兵的和平意图得到了区域内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这种和平意图却被一些国家蓄意曲解,使其成为煽动“中国威胁论”的借口。菲律宾国防部长在阅兵消息传出后即发表言论,声称中国阅兵展示了“扩张主义”,其言辞显得格外尖锐和敏感。
菲律宾此举意在迎合某大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并试图借此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增加自身的话语权,从而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筹码。这种策略性表态,显然是基于其自身的战略考量,而非对中国意图的客观评估。
澳大利亚一位前军官也对中国阅兵展示的武器系统表达了“担忧”,并呼吁政府加快国防现代化。然而,这位军官的言论似乎选择性地忽视了中澳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产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使得其担忧的出发点显得不够全面。
这些国家的反应,被不少人视为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对中国崛起的某种恐惧,而非单纯的军事担忧。这种“玻璃心”式的反应,可能低估了中国发展的多维度性质,未能理性评估中国展示国防力量的真实意图。
这种对中国军力的误解,反映出某些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依然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难以摆脱零和博弈的旧有框架。有观点甚至认为,某些军工行业顾问煽动“中国威胁论”是其谋生手段,因为“越乱套越赚钱”,这揭示了部分“威胁论”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驱动。
南海风云,谁在搅局?
在阅兵事件的背景下,地缘政治的棋局显得更为复杂。菲律宾通过公开批评中国阅兵,进一步强化了其与某大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立姿态。这种战略选择,是为了在区域安全事务中占据更多话语权,从而在地区力量平衡中争取主动。
澳大利亚在外交上采取了强硬立场,选择与菲律宾等国站在同一阵营,而非保持中立。这种立场站队,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使得中澳两国原本复杂的关系更添变数。其背后是澳大利亚在区域安全架构中寻求定位,并试图通过联盟策略来平衡地区力量的考量。
近期,菲律宾、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南海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使得地区外交关系复杂化,并给中澳贸易带来了新的风险。这些针对性的军事行动,与部分国家指责中国和平阅兵为“威胁”的言论形成了鲜明的逻辑矛盾。
一边进行针对性军演,一边又对中国的和平纪念活动妄加指责,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际互信。加拿大曾派遣代表团来华寻求缓和贸易关系,但随后又参加了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这种两面派的做法,无疑加剧了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真实意图的疑虑。
这种“一边谋求合作,一边背后捅刀”的行为,严重侵蚀了国际互信的基础,使得正常的国家间交流和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钱袋子面前,真能硬气到底?
政治摩擦和外交言论,对既有的经济合作造成了具体的冲击和潜在的损失。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经济关系具有高度互补性,尤其在矿产和农产品领域贸易往来巨大,原本是互利共赢的典范。然而,外交冲突的加剧正在威胁着这种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得原本稳固的贸易纽带变得脆弱。
以中国曾订购5万吨澳大利亚油菜籽为例,这笔原本顺利的农产品交易,如今正面临不确定性。由于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的联合军事演习,这笔油菜籽交易的交付面临不确定性。中国方面并未公开确认油菜籽的交货意向,使得澳大利亚方面深感担忧,担心这笔交易可能因政治因素而告吹。
如果油菜籽订单未能如期交付,将进一步损害澳大利亚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其重要的农产品出口,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澳大利亚,中国在8月对加拿大油菜籽启动了反倾销调查,这同样是政治影响经济的另一案例。
这些事件都清晰地表明,军事演习的结果往往是经济损失而非军事胜利,盲目的对抗最终只会自食其果。澳大利亚在2020年莫里森政府时期,曾因对华政治对立,导致铁矿石、葡萄酒等行业遭受重大损失,这是历史的深刻教训。
澳大利亚智库报告指出,对华关系恶化可能导致澳大利亚GDP损失0.5-1.2个百分点,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事实的严峻警示。尽管存在政治摩擦,中澳贸易额已从2020年的低点恢复到疫情前的80%,这显示了经济规律的强大作用和韧性。
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等一些国内人士认为,维护对华关系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这些清醒的声音,正试图将国家从对抗的道路上拉回务实的轨道。
笔者以为
中国阅兵事件所折射出的,是某些国家在面对中国崛起时的深层焦虑和对合作机会的短视。这种将和平纪念活动解读为威胁,并借机进行地缘博弈的行为,不仅无助于地区稳定,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和外交孤立。
历史已证明零和思维行不通,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是全球化时代唯一的理性选择和发展方向。最终,经济利益的损失可能会促使某些国家重新审视其对抗政策,回归务实合作的轨道,毕竟,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
2025-09-19兰张高铁三四线(武威~张掖段)最新消息2025年9月12日
-
2025-09-19荆门京山抽粪及清理化粪池
-
2025-09-1960岁又如何?安徽大叔重返校园今日报到,称“要圆青春未尽的梦
-
2025-09-19特朗普谴责以色列却暗中支持?美以盟友关系三大新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