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CN ∷  EN
新闻动态

工农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那么庞大的军费究竟是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25-10-08 23:50 点击次数:82

一支不断打仗、不断扩编的军队靠的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军费,用战争一响,黄金万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能维持庞大的军费不足为奇,然而,当年工农红军闹革命的时候,那可是一穷二白,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掺杂野菜的粮食。

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工农红军硬是顽强的挺了过来。

而且还定下了一个死规矩: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那问题就来了,这种庞大的军队要吃要穿,还要打仗,这些军费究竟从何而来?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党性原则、艰苦朴素的口号,就实在是想得太简单了。

事实可要比它复杂的多。

在那当时那个年代,工农红军定下这条规定,可不仅仅是为了塑造好名声,更重要的是让百姓将工农红军与北洋军阀、地方杂牌区分开来。

当时的社会相当混乱,而各地的军阀也趁乱搜刮当地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

这些军阀所到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

久而久之,老百姓对军队的印象就是兵匪不分,因为这些军阀只要进村,只有一件事,就是逼迫老百姓捐粮,这就让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一个印象:军队是一群土匪,军队就没好人。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如果红军也这样,就会立刻失去群众,如果失去群众基础的军队就无法活下来,红军也就无法一心一意打鬼子。

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成为了红军严格恪守的底线。

不过,问题就来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几十万大军的粮钱到底应该从哪来?

虽然需要花费巨额的军费和钱粮,但好在红军有一套自己的体系,而这套体系的核心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这里的土豪是指农村的地主恶霸,这些人不仅是封建剥削的代表,更是国民党地方政权的基础。

大地主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百姓却吃不饱饭,这种社会财富的不均让百姓们长期生活在打压和贫苦之中。

这些地主雇佣贫苦百姓为自己干活,却经常克扣他们的钱粮。

于是红军进入根据地后,立马组织群众没收他们的粮食和钱财。

这个过程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通常要伴随着暴力和镇压,然而,红军却不怕他们,哪怕以这种方式,也要为百姓挣一口气。

最终,是红军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实打实的解决了红军的粮食问题。

红军将获得的这些粮食一半用在了军需上,另一半则分给了贫苦的百姓,同时还将所有的土地就完全的分给了当地的百姓。

红军的这一做法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粮仓,为日后的行军打仗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还迅速赢得了底层百姓的支持,也为后续毫无顾忌的打仗奠定了基础。

除了打土豪外、分土地外。红军在和敌人作战过程中也会缴获大量的武器、弹药、药品和电台等,毫无疑问,这些武器、弹药也成为了红军的更新装备的主要途径。

当然,打土豪、分田地只是刚开始红军采取的主要策略,随着中央苏区根据的建立,为了实现统一的管理,在军费管理也开始走向正规化。

维持原有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基础上,随着农民获得土地种出粮食自然也会投桃报李,都愿意交公粮、交公款来支持红军,进而演化成红军最稳定的粮食来源。

这些钱粮全部集中在一起后,集中拨给红军,保障了后勤补给,免除了红军在前方打仗的后顾之忧。

除了百姓交的公粮外,苏维埃政府还专门建立一套财政制度,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

首先,政府创办了自己的军工企业,包括子弹、手榴弹兵工厂,还有被服厂、制药厂等。

这些军工厂直接为军队服务,极大的减少了对外采购。

同时,政府还通过秘密渠道,向各地出口钨砂这种重要的战略物资,换取银元、药品和通讯器械等。

其次,政府还积极鼓励手工业、盐业、贸易等,所得部分利润上缴,同时政府还发行了一套自己的货币,无论是发军饷还是物资采购,使用的都是苏币。

而群众也可以用银元来换苏币,用来买生活所需。

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苏币的流动范围比较有限,但好处就是形成了比较独立的经济循环。

除了这些外,为保持财政的顺利流通,红军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与合作社,极大的保障了钱粮的集中发放和使用。

在江西、陕西根据地,红军大量的开垦荒地,把战士、群众集中组织起来,养牲口、种粮食,红军自己种的粮食加上百姓交的公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红军前线打仗的军需。

最后则是老百姓的亲囊相助,你以为百姓都很穷拿不出东西。恰恰相反,老百姓早已经拿红军当成自己人。

他们宁可自己吃野菜,也会将米粮送到红军手中,有些稍微富裕一点的百姓交的粮食也多,而有些贫困家庭手里没那多粮,就交的少。

一些妇女甚至会把家里仅有的布做成军衣,送到红军的手中。

更重要的是,这些百姓和红军早已经拧成了一股绳,一心想要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他们甚至主动投身红军,还有自己带着干粮入伍,不仅扩充了红军队伍,还节省了初期供养的成本。

而没参加红军的百姓则主动承担了为红军提供情报,还有的充当了向导,掩护伤员等工作。

红军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换来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真正实现了军民一家亲。

几乎每一次大战都有当地群众的身影,他们虽然不能上战场。但却能和战地护士一起组织成担架队,和后勤保障队组成运输队。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忙运送弹药和物资,帮忙抢救、掩护伤员,甚至主动承担送水送饭的任务。

也是有了这些群众的支持,红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机动作战,降低了作战中军事行动的风险与成本。

随着打仗的深入,中共中央开始利用统一战线,通过与国政府合作获取一部分的军饷和武器。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国际援助,只不过,这些加起来也没有中央政府内部财政和群众支持的多,但有也总比没有强。

也有人总结,别人是越穷越不能打,而红军却恰恰相反,变成了越穷越能打。

而红军之所以越穷越能打,可不是因为军费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靠学着北洋军阀抢劫而来。

而是有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这套体系包括了土地改革、百姓支持、科学财政制度以及红军自产自给。

而这套体系的关键就在于红军严格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底线,保证所有的粮食补给全部用在打仗上。更重要的是,土地改革让群众彻底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也让农民第一次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所以他们愿意,甚至主动交公粮支持红军。

至于旧军阀、国民党之所以失去民心,让百姓人人喊打,就是因为他们靠的是抢劫和掠夺,在百姓眼中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或许这些手段能短时间内解决军费、粮草问题,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失去百姓的支持,不得人心的队伍迟早也被人民抛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得就是这个制度。

相反,红军有着铁一般的纪律,尊重群众、联系群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军民也就能上下一条心,这也让红军即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活下来。

说到底,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看似断了红军获得军费的一条路,实际上却成为了赢得民心最重要的方式。

这条铁律让红军发挥出了极致的组织力和战略眼光,开辟了除掠夺人民外的一切可能资源和渠道。

毫无疑问,哪怕到了今天,这依旧能称得上是一场最为艰难的创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了支撑红军赢得最终胜利的底气。

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土地的分配格局,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科学的财政循环,这极大的为军队扩充和补给了战略物资资源。

这条路径别人无法复制,除了红军也没有人愿意复制。这就造成了最终的结局,国民党拥有黄金万两,手上富得流油,却失去了民心;而红军穷得叮当响,却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

民兵是胜利之本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红军的来时路。

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更不是一句索然无味的口号,它的背后,是与旧制度截然不同的逻辑。

也是这套逻辑让红军哪怕到了最艰苦的环境依旧保持着积极昂扬的斗志并活了下来,走向了胜利。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你才会明白,历史最终为何会选择红军。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