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CN ∷  EN
新闻动态

从代工到巨头,立讯精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发布日期:2025-10-10 22:57 点击次数:57

立讯精密的千亿帝国仍在高速狂奔。2025年上半年,这家从深圳富士康流水线走出的制造巨头,以1245亿元营收、20.18%的同比增速,再次刷新增长纪录。收购德国百年线束企业Leoni、与OpenAI传合作开发AI硬件、29个国家105个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网络,让市场看到其摆脱“果链”标签的决心。但高速增长的另一面,是84.82%的境外收入占比、超70%的第一大客户依赖度,以及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难题。当立讯精密驶向全球化深水区,这些被增长光环掩盖的隐忧,正成为决定其未来能走多远的关键。

从代工到巨头:立讯精密的增长密码

立讯精密的崛起,是一部“绑定巨头+垂直整合”的教科书。1967年出生的王来春,从富士康流水线女工到课长的十年,不仅积累了精密制造的管理经验,更看透了产业链的核心逻辑——“靠近核心客户,垂直整合升级”。2004年创立立讯后,她用十年时间完成三级跳:2010年上市募资扩张,2011年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供应链,2020年起通过收购纬创资产进入iPhone代工领域。

这套打法让立讯在消费电子红海中杀出重围。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5亿元飙升至2687.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业务仍贡献78.55%的营收(977.99亿元),但“三驾马车”已初现雏形:通信互联业务增长48.65%(110.98亿元),汽车互联业务增长82.07%(86.58亿元)。尤其是收购Leoni后,立讯直接获得了奔驰、宝马等欧美车企的线束订单,汽车业务从“潜力板块”加速变为“增长引擎”。

全球化布局是另一张王牌。截至2025年,立讯在29国设105个生产基地,越南承担三分之一产能,墨西哥基地服务北美市场,有效规避关税壁垒。这让公司境外收入达1057.26亿元,占总营收84.82%。当国内制造业面临成本压力时,立讯用“全球建厂+本地供应”的模式,把制造优势延伸到了全球市场。

高速增长的另一面:隐忧藏在数据里

但千亿帝国的根基,仍有三块“短板”待补。

客户依赖度:70%的“甜蜜负担”尽管立讯努力多元化,2024年对第一大客户(主要为苹果)的销售占比仍超70%。这意味着,苹果的产品周期直接决定立讯的业绩曲线。2023年苹果iPhone出货量下滑5%时,立讯相关业务增速同步放缓至15%;2024年iPhone 16系列热销,立讯消费电子业务增速立刻回升至20%以上。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立讯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的位置——苹果的订单倾斜、技术标准甚至议价能力,都可能直接影响立讯的利润率。

全球化的“风险账单”84.82%的境外收入,意味着立讯要直面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2024年北美某国加征电子组件关税,立讯墨西哥基地紧急调整产能,单季度增加物流成本超3亿元;2025年越南工厂因当地政策调整暂停部分产线,导致AirPods Pro组件供应延迟。更隐蔽的是汇率风险: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3%,直接导致立讯汇兑损失2.1亿元,占净利润的3.16%。这些“隐性成本”,正在一点点侵蚀全球化的红利。

并购整合的“文化鸿沟”收购Leoni是立讯汽车业务的关键一步,但德国企业的“严谨”与中国企业的“高效”,正碰撞出整合难题。Leoni拥有百年历史,其员工平均司龄超15年,而立讯的管理风格是“快速决策、结果导向”。一位接近Leoni的人士透露:“立讯希望6个月内完成客户对接,但德国团队坚持按流程做3轮合规审查,双方在供应链响应速度上已产生分歧。”这种文化差异若不能妥善解决,“1+1>2”的协同效应可能变成“1+1<2”的内耗。

破局之路:从“代工巨头”到“科技平台”的跃迁

立讯并非没有察觉风险。王来春在2025年内部信中强调:“未来三年,要把客户集中度降到50%以下,汽车和通信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30%。”为此,公司正从三方面破局:

技术向上,摆脱“组装依赖”立讯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15%(约10亿元)投入研发,重点突破AI硬件、汽车线束高端技术。比如与OpenAI传闻合作的消费级AI硬件,若能落地,将是立讯首次从“代工”向“联合开发”转型。通信业务则押注高速连接器和光模块,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提升至18.2%,高于消费电子的12.5%,显示技术溢价正在形成。

全球化2.0:从“产能布局”到“生态扎根”单纯建厂已不够,立讯开始在海外构建“研发+制造+供应链”生态。越南基地不仅设工厂,还配套了连接器研发中心;墨西哥基地联合当地供应商建立“北美供应链集群”,将零部件本地化率从30%提升至60%,物流成本降低12%。这种“深度本地化”,既能规避地缘风险,也能提升对客户的响应速度。

资本助力:港股上市的“双刃剑”立讯拟在港股二次上市募资20-30亿美元,用于海外并购和研发。若成功,公司将获得更灵活的美元资金,加速收购汽车电子或通信领域的技术型企业。但代价是合规成本上升——港股对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每年管理成本或增加2-3亿元,短期内可能挤压利润。

中国制造业的“立讯命题”

立讯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从“低成本代工”到“技术+全球化”驱动,再到直面“大客户依赖”“地缘风险”等高阶挑战。它的隐忧,也是无数中国制造业巨头的共同难题——如何在全球化中平衡规模与安全,在多元化中兼顾速度与质量。

2025年上半年的66.44亿元净利润,证明立讯的转型已见成效;但70%的客户依赖、84%的境外收入占比,提醒它仍在“深水区”航行。对于立讯而言,未来三年的关键,不是能否继续增长,而是能否把增长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当汽车和通信业务真正撑起半边天,当全球供应链有足够韧性抵御风浪,这家千亿帝国才能真正从“果链巨头”,蜕变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标杆”。

立讯的答卷,或许要等到2028年才能完整评判。但此刻,它正站在“高速增长”与“风险防控”的十字路口,而它的每一步选择,都在为中国制造业写下新的注脚。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