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无能狂怒:历史再次回到了1000年前
全球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你知道吗?2022年,仅中国一家就拿走了全球1/3的贸易顺差,高达6700亿美元。中国的出口货轮像排队买早饭一样,天天在港口等着装货。然而,欧洲反而有点“闹心”了:这么大的顺差,钱都流到中国了,我们欧盟买了一堆中国制造的手机、汽车、家电,自己却连牛奶都有点卖不过去,这生意还能做得下去吗?所以问题来了,贸易的不平衡,究竟是中国的错,还是欧洲的问题?这场跨洋“顺差对决”,到底谁在“割韭菜”,谁在“被薅羊毛”?今天咱们就来一波深扒,看看这事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大玄机。
欧盟突然发难,主席冯德莱恩公开放话:“我们不会接受对华贸易长期不平衡!”中国则毫不客气对外回应:“我们从没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欢迎各国来我们市场卖东西!”双方表面客气,实则一拍桌子就是“你怪我顺差高,我还怪你没东西卖呢。”欧洲认为,中国只顾出口,消费进口却特别抠门,顺差越来越大,心里憋屈。中国则直接点破真相:我的进口博览会摊得开开,你得有货啊。让人不禁纳闷,难道欧洲真的没啥能让中国买的东西?还是另有原因?
一组冷冰冰的数据摆出来让人直呼离谱。2022年,欧盟进口了超6260亿欧元的中国商品,向中国出口却只有2303亿欧元,贸易逆差接近4000亿欧元。欧洲埋怨中国不买他们的货,可细细一查,中国市场确实摊开了,欧洲却“只带奢侈品来赶集”。在商场里,除了爱马仕、LV这些让中国土豪为它“充值智商税”的法式包包,欧洲的高科技光刻机捂得严严实实,不敢卖;农产品像荷兰牛奶、法国葡萄酒、北欧海鲜勉强能见一面;更多普通家庭日用品和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却基本找不着。普通人感受很直接:买家电、手机只认国产,欧洲货不是贵就是不合适。有人戏称,20年前是几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现在是一堆手机换一个法国包。欧洲还靠中国留学生“缴纳学费撑场面”,但英国脱欧后,学生也开始“挑地段”。面对巨大的逆差,不只欧洲头疼,很多中国人也疑惑:不是说中国市场巨大吗,怎么好像只给他们开了一扇门,还没货进来,两方都不开心。
表面上看,中欧贸易好像很火热,其实暗流涌动,各种矛盾越积越多。一方面,中国确实在不断举办进口博览会,大门敞开,哪怕欧洲说“中国市场难进”,其实政策上一直是在高水平开放。只不过欧洲的产品,除了奢侈品、农产品和教育,其它商品实在乏善可陈。不说老百姓感受,就说芯片和光刻机这块“三寸金”,本来中国想买,欧洲ASML却顶不住美国压力,死活不卖,最终中国只能自己造。就连农产品,欧洲也玩不出太多新花样,北极三文鱼好吃,却比国产贵,法国葡萄酒排场大,却不能天天喝。
另一方面,欧洲一些反对声音开始发酵:你中国顺差太多,搞得我们经济失衡;要是再这样,贸易不能继续下去。欧洲的就业压力加大,企业生产渐渐低迷,甚至有人喊出“我们只要比中国更烂”。可其实,这种比烂情绪并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欧洲自己技术创新乏力、产业升级缓慢。网上还有段子调侃:美国人刷中国短剧、欧洲人躺平晒太阳,真正做产品、搞研发的都被中国包圆了。欧盟想保护市场,祭出了调查、加征关税等各种手段,但这根本解决不了欧洲货卖不出去的问题。中国并不是不买,是真的没东西可以买,甚至“捏着鼻子”每年进口点美国大豆、英国牛肉——别的东西根本没法挑。
同时,国际贸易还有一层“人情世故”:大家都希望卖得好、买得多,可市场是靠实力说话的。欧洲的教育产品还能吸引一批批中国留学生,留学圈里英国最火;但留学生们发现,欧洲经济已进入“躺平”模式,创新力疲软,毕业也难找工作,留学“智商税”变成了现实。曾经,中国买欧洲光刻机,眼巴巴等三年没消息,现在自主研发一弄出来,欧洲反倒吓一跳。正如历史上中国和欧洲的贸易一样,欧洲过去只能拿白银给中国买丝绸和瓷器,却无力提供更高价值的商品,历史轮回得让人发笑。
反对观点越来越多,有人认为中国顺差太高不是好事,“你们赚那么多钱,全球市场会不会养不起你?”也有人质疑这样下去,国际货币,人民币怎么可能国际化?如果所有国家都买中国,中国只有赚顺差,别人怎么可能存人民币?这些问题不是一句“中国市场开放”就能解决的。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危机四伏。
就在欧洲还在“顺差焦虑”时,一个惊天反转来了:2021年,中国跃升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费国,占据全球市场的46%,1465亿美元一年,差不多等于给欧洲品牌发了“工资卡”。中国人的钱包顶起了法国、意大利的奢侈品产业——6块钱的钥匙扣卖6000,300块的包卖3万,而中国手机、家电却像白菜价一样成了欧洲人日常工具。这让贸易天平摇得更厉害——奢侈品成了欧洲最后的“带货王”,而中国制造几乎垄断了普通日用品。
技术壁垒也迎来了大爆发。三年前,中国产业界最想买的就是ASML的光刻机。欧洲觉得中国造不出来,还被美国威胁不能卖。结果三年后,中国自主研发芯片,光刻机也开始赶超,“工业皇冠的明珠”被中国摘了下来,欧洲慌了。新能源板块,过去欧洲汽车风光无限,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全球强势崛起,欧洲市场被杀得“片甲不留”。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历史居然真的“轮回”了。几百年前,西方国家实在没啥优质商品,结果只好用鸦片换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导致一场国耻。今天美西方说,“你要买我的东西,否则就调查你贸易。”中国被迫买美国大豆、英国牛肉,没油没矿,只能多进口点农产品。但航空、汽车这样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也开始自产了,波音、空客市场份额跳水,欧洲更难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
华盛顿总统曾热衷买中国瓷器,现在欧洲领导人只盼望着中国多买点自家的葡萄酒和奶酪。中国顺差扩大,贸易结构反转的速度更快。各方矛盾在奢侈品和技术壁垒双线点燃,欧洲“最后的尊严”岌岌可危。中国市场开放,欧洲货却卖不出去,历史的梗再次爆发,让人感慨万分。
事情看似平息,但新的危机和隐患正在酝酿。欧洲虽然靠中国市场卖奢侈品和农产品还能喘口气,但这种结构极不健康。一旦中国消费者不再买奢侈品,或者欧洲品牌影响力下降,贸易逆差将更加严重。就像明朝下西洋,最开始靠胡椒盈利,后来价格暴跌,官员连胡椒都嫌弃,核心商品没了,远航也只能无奈停歇。现在的欧洲,除了奢侈品,真找不出像样的独特产品。
中国升级产业之后,工业品顺差越拉越大,甚至成了全球唯一的“工业品顺差国”。澳大利亚、沙特靠卖矿石、能源,欧美靠卖包包和点心。中国靠技术迭代,产业链升级,出口机械设备、家电、整车,没有对手。新能源车来了后,欧洲的汽车企业开始头疼,原本引以为傲的“德国工艺、法国设计”,在中国制造和性价比面前变得没什么优势。未来几年,C919国产大飞机、华为芯片、比亚迪新能源车陆续“抢走蛋糕”,欧洲的“带货能力”还能撑多久?
新障碍也出现了,欧洲经济“躺平”,产业升级跟不上,投资创新也慢。英国脱欧后经济一路下滑,甚至英国一些城市面临“破产”边缘。疫情后,欧洲人就业不稳,青年待业,企业倒闭潮一波接一波,“比烂”成了新的无奈自嘲。各国政策也分歧加深,有的想加关税防中国货,有的担心消费品涨价,内部自相矛盾。不仅如此,美国也开始搅局,不断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但自己却主要靠卖农产品和服务,核心产品竞争力下降,全球经济格局悄然变化。
中国虽然顺差亮眼,但国际贸易的实质问题没有变:别人没有钱,拿什么跟中国做生意?人民币国际化希望受阻,国外只买中国货却卖不出去,无法形成货币储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贸易长期失衡,双方都没有真正获利,最终会陷入“鸦片贸易”或者被迫买低附加值产品的死循环。这不仅是中国的压力,也是全球贸易系统的隐忧。
说起来,中国的顺差确实亮眼,做生意只赚不赔听起来像白捡的好事。可你认真一想就发现了问题:如果全世界都靠中国买东西,没能力卖回去点啥,全球经济迟早就瘪了。这就像打麻将总是自己胡牌,其他人都输光了,最后大家只能散伙。欧洲现在怪中国不买他们的货,说得像是自己还多委屈,其实明明自己躺平太久,创新速度不如中国。“我们奢侈品还卖得动呢”,你们真是会自夸——靠中国人的“智商税”撑场面,总有一天我们的韭菜也会长得不爱割,你们的羊毛也薅不动。你们的高科技产品遮遮掩掩,一边嫌中国顺差高,一边又不想卖自己的技术,这算盘打得可真是把双标磨成了钢镚。
终于问到最扎心的一刀了:都说中欧贸易中国赚太多顺差是“问题”,可如果欧洲连像样的产品都没有,技术也不愿意放出来,中国又能买什么回去?难道中国还得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来“扶持”欧洲经济?如果角色换转,哪一天中国也不行了,欧洲会帮中国一把吗?欧美一直喊贸易公平保护市场,却不想创新升级,还在比烂和留学收智商税,这样的结构你觉得还会持续多久?你是觉得中国该“进口情怀”,还是坚守产业实力,谁才是这场贸易顺差的真正受益者?欢迎大家评论站队,说说你心里的答案,到底谁该反思,这轮历史大轮回里你希望看到什么新故事?
-
2025-09-10阳光 沙滩 海浪🏐。
-
2025-09-10尤溪版“去有风的地方”!高速直达,躲进静谧山城……
-
2025-09-10晚霞伴着夕阳, 京城傍晚的天空如童话般绚烂
-
2025-09-10有图有真相!一秒就爱上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