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美一步!中国六代机歼-36成功试飞,美媒承认其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最新一代战斗机歼-36的试飞进展更是让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目瞪口呆。 这款被外媒称为“银杏叶”的战机,不仅颠覆了传统战斗机的设计理念,更让一度轻视它的美国军方和媒体不得不改口承认其技术领先性。
歼-36采用无垂尾三角翼布局与背部DSI进气道完美融合的飞翼式设计,机身线条流畅如一片银杏叶。 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隐身性能,还兼顾了高速机动能力。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0.001平方米,比美国F-22战斗机缩小了100倍。
歼-36的动力系统,它创造性地采用三台发动机布局,包括两台涡扇-15和一台冲压发动机,总推力达41吨,推重比超过F-22。 常规飞行速度可达3马赫,开启冲压发动机后短时冲刺速度达5马赫。
歼-36的作战半径覆盖3000-4000公里,可有效覆盖第二岛链。 在运油-20的支援下,它完全能飞出第一岛链,对关岛等战略目标形成威慑。
其内置弹舱可携带2枚4吨级高超音速导弹和12枚霹雳-15超视距导弹,甚至能容纳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 这意味着歼-36的攻击范围和打击威力都比五代机上了整整一个台阶。
但歼-36它能指挥200架无人机蜂群协同作战,这些“忠诚僚机”既能充当诱饵迷惑雷达,又能发动自杀式攻击,形成天罗地网。 战机配备的先进AI空战决策系统和定向能武器使其具备“开机即锁定”的电子战优势。
与美国F-47相比,F-47虽然宣称雷达反射截面积达到0.0001平方米,却因保留鸭翼设计导致隐身性能波动,高速机动时可能瞬间暴露。 其宣称的XA100变循环发动机因叶片材料不过关屡次推迟,被迫使用老款F-135发动机的改进型,导致航程和极速均未达标。
美国空军最初对歼-36采取否认态度,一直坚持称它是一款歼轰机,不愿承认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实现超越。 直到2025年3月,美国空战司令部负责人终于公开承认“中国的六代机是为了夺取空中优势”。
美国军方态度的转变背后是歼-36令人震惊的研发进度。 从2024年12月首飞到2025年3月第二次试飞,仅隔三个月,这种“中国速度”背后是成熟的技术储备和高效的研发体系。 相比之下,美国NGAD项目自2007年立项,2020年试飞,结果2024年5月因成本失控被叫停。
中国航空工业的体系化优势在歼-36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00%国产化部件、1.5亿美元的单价(仅为F-47的一半)、依托成飞脉动生产线可实现月产10架。这种“下饺子”般的量产能力,让美国智库惊呼“中国正在复制高铁奇迹”。
中国实际上已经推出了三款六代机原型。除了成飞的歼-36外,还有沈飞的歼-50和西飞的“W”型后缘隐身舰载机。 这三款机型分别侧重远程突防打击、空优格斗和航母舰载作战,形成了完整的六代机体系。
如今却成为舰载六代机新赛道的最大黑马,这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界能力”。 三家航空巨头齐头并进,这种“内卷”模式,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拟。
在歼-36的座舱里,飞行员看到的不仅是仪表盘,而是实时刷新的三维战场。 1.2米直径的氮化镓雷达能发现600公里外的目标,配合太赫兹雷达和量子通信,构建起“透视战场”的能力。 这种技术突破,相当于从“拨号上网”跃升到“5G卫星”的万物互联。
中国电科14所研制的量子雷达样机已实现百公里级探测能力,为六代机提供了革命性的探测手段。 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六代机的智能化作战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歼-36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史诗级跨越。 它的每一个技术突破背后,是3.5万名科研人员、217家配套企业的协同攻坚,更是国家战略定力的集中体现。
-
2025-09-05238期杨波排列三预测奖号:直选五码参考
-
2025-09-04为什么游戏越来越不愿意公布配音演员了?
-
2025-09-03埃利奥特登陆维拉公园,3500万镑的野心与未来
-
2025-09-03中国女排轻松取胜世锦赛三连胜,队员状态火热未来冲击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