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先上歼‑35?歼‑20同旅混编曝新信号,东部不急吗?
北部战区先上歼‑35?歼‑20同旅混编曝新信号,东部不急吗?
先把最劲爆的说在前头:大阅兵后,央视《新闻联播》放出一段同框画面,歼‑20和歼‑35在北部战区空军某王牌旅一起飞。这事儿不一般,真不是简单的“秀肌肉”。你想啊,全世界能把中型和重型隐身机放在一个旅里混着用的,就这一次。为啥这么干?有什么盘算?东部战区不是更紧要吗?别急,慢慢聊。
那支部队啥来头,咱先交代清楚。北部战区空军某旅,底子很厚,先锋大队的名号大家不陌生吧?往前倒,抗美援朝那会儿就打出了名声,人民空军的首个空战胜利就是他们干的。这支队伍,这些年一直被看作“能打硬仗、敢打恶仗”的那拨人。这回成了全军第一个同时拿到歼‑20和歼‑35的航空旅,这含金量,不用我多说了。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把两种隐身机塞一个篮子里,靠谱吗?你肯定会想到美军,F‑22和F‑35不是各玩各的么,为啥人家不混编?美媒《军事周刊》早就说过,美军不是不想,是做不到。为啥?F‑22这机子,航电和数据链那套太老,Link‑16早期版更是“听多说少”,前些年连互联都磕磕绊绊,生产线关了,升级又贵又难,妥善率还不高,50%上下晃悠,这就像老爷车拉网约车,跑两单就趴窝,谁敢拼车混跑啊。F‑35倒是信息节点,“网中枢”的定位很清楚,空战能力略输F‑22,但大脑好使,合到一块儿吧,节奏就对不上拍子,越混越乱。
这回咱再看自家。歼‑20和歼‑35,间隔没拉那么大,都是新架构、成批量装备的隐身机,软硬件迭代节奏对得上。换句话说,俩人用的是一个“语言”,互相能听懂。新一代宽带数据链是关键,讲究“全向、高速、多源”,不仅两机之间能拉满互通,还能跟空警500、运油20、轰6K,还有海上的作战平台搭上线,织成一张“空天海陆”一体化的大网。你想想,一屋子人用的是同一套群聊,谁发啥都秒同步,这活儿就顺了。
再说各自分工。歼‑20是重型隐身机,航程长、牙口狠,天生干纵深制空,有机会就往里捅,找敌家的预警机、加油机这种“喉咙”下手,真交上手,也能跟对面的隐身机刺刀见红。歼‑35是中型隐身机,更“省心”,维护成本低,弹药口味多,反舰、空地、精确制导都能搭,打海打陆两手抓。一个是大锤,一个是瑞士军刀,混到一个旅里,协同的空间就出来了。坦白说,这种“轻重搭配”的路子,听起来就像做菜讲火候:大火上色,小火入味,合在一起才香。
那为啥优先给北部战区?这事儿挺让人寻思的。很多人第一反应:东部战区才是最紧要的方向啊,近几年补给一直够猛。这回没先去东部,是不是有别的意思?我跟你掰扯掰扯。北方这片天,美日韩的隐身机这两年是真在往上堆。韩国F‑35A在加码,日本F‑35A一架架来,F‑35B也要到位,美军F‑22、F‑35B常驻化的节奏也看得见摸得着。只说对面的韩国空军,F‑35计划就是三位数。换句话说,北面的隐身对抗压得更紧,把“组合拳”先摆到北部是个顺势操作。
有人会问,那东部战区不缺吗?我打个比方,东部战区现在是“仓库货满、油箱也满”,歼16、歼20数量都在前头。新东西不可能“一股脑子”往一个方向倒,对吧?资源得平衡,布局得拉开。再说了,歼35量产铺开后,其他战区里有歼‑20的单位,八成也会跟进混编,这套打法不是“一锤子买卖”,是往全军推广的板子。
你可能还担心,混编会不会“养护更费劲、训练更复杂”?这点儿我也想过。要我看,关键在“体系底座”是不是统一。如果数据链、任务系统、战术条令都打通了,训练就不是“两个专业各练各的”,而是围绕“协同链路”走流程。就像公司里换了同一套办公系统,不靠人肉转发文件,一键同步,效率反倒上去了。当然,飞行员和地勤的适配期肯定有,谁都不能拍胸脯说一天就顺,但从这次官宣的“同框飞行”看,这步已经迈出去了,说明磨合不是纸上谈兵。
我还想拎出来说一嘴社会层面的感受。咱老百姓看军事新闻,不就是惦记两件事嘛:一个是安全感,一个是性价比。安全感好理解,有没有本事护住家门,遇事不怂。性价比也是实打实的:装备再牛,能不能可持续、管得住钱袋子。歼‑35走的是中型隐身路线,维护费用更友好,补齐“多用途”的短板;歼‑20盯着制空“尖刀”,担起“远打要害”的硬仗。两型合起来,一边顶天、一边立地,这就像家里既要有顶梁柱,也不能少了能干活的好手,才踏实。
说回新闻点,这回《新闻联播》同框视频的意味,不只“给大家看看”。这是一次“官宣”,也是一次“信号”:混编不是传说,是落地;阵地不只看东边,北边也要压住场子;未来的空中作战,不是单挑,是“体系打体系”。有意思的是,美国在F‑22去留上一直扯皮,空军想退、国会拦,升级贵、维护难,吵个没完。咱这边,直接把体系搭起来,路子不一样,方向也就不一样。
对了,别忽略一个细节:空‑天‑海‑陆一体化的“信息网”已经点名了伙伴,空警‑500是“眼睛”,运油‑20是“血包”,轰‑6K是“拳头”,海上平台是“臂展”,歼‑20和歼‑35是“脑子+神经末梢”,大家一张网里跑数据,作战半径、节奏、打击链就能拉长、拉稳。说白了,这不光是“飞机 + 飞机”,而是“节点 + 节点”。你把这套逻辑想明白了,也就明白混编为啥不是“凑热闹”。
我也听见不少争论,咱摆在桌上聊。有人说,东部更敏感,先去那儿才放心;也有人举手说,北面隐身机密度上来了,先堵那个缺口更要紧。还有人琢磨,混编会不会让后勤更累?在军工这块儿,统一标准、简化接口是王道,只要“底层逻辑”统一,表面上多型共存也能跑得顺。就像换手机,系统生态统一,换哪款都不生分;生态一散,啥都得折腾。眼下这套混编,明显是奔着“生态统一”去的。
来源就一句话点清楚:这回信息的公开节点,是央视《新闻联播》在9月7日的相关报道,画面就在那儿,歼‑20、歼‑35同框飞,北部战区空军某旅作为首个混编单位,已经实锤。人物、时间、地点,都对上。
说到这儿,我有个小小的个人感想:有些安全感,是看得见的。你在屏幕前看到两型隐身机一起掠过天际,那一下子,会觉得背后有一只稳稳当当的手在托底。老实讲,我刚看到视频那会儿,心里就这感觉:这套打法,真不止是“架子好看”,更像是把算盘拨得很细。
行了,今天就整到这儿。你咋看这次“歼‑20+歼‑35”混编优先落地北部战区?你觉得该不该先把更多资源压向东部,还是现在这样更均衡?混编这条路,能不能成为空军的“标配”?评论区聊聊,别磨叽,丢你两句想法,咱接着讨论。
-
2025-09-19总想拉中国下场美大使:若中国有意,俄乌明天就能停战,中方回应
-
2025-09-19深夜特讯!王毅外长郑重通告全球,中国不参与、不策划战争,要做
-
2025-09-19泽连斯基拿到15亿军援后态度强硬,特朗普普京会面前,乌克兰的
-
2025-09-19回顾萨达姆的“恶魔长子”乌代死后,美军搜查其行宫,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