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打造的全球最大光伏电站,总投资1400亿,年发电180亿度
2018年青豫直流输电工程调试成功那天,很多人记得黄昏时分塔拉滩灯阵全亮的场景。电流顺着±800千伏的特高压线路一路送到1600公里外的河南,首日就传输了500万度电。这条线上,不只是电能在流动,还有过去六年间1400亿人民币砸下去的心血和赌注。
这种气势的开端,其实要追溯到2011年底。一支国家电投的勘探队,从北京飞到青海共和县,进了高原,带着测辐射的仪器和地形图,在海拔3000多米的荒滩上扎帐篷。他们测到这里年日照超过2500小时,有些年份能到3300小时,太阳直射比例高到罕见。更妙的是,东面36公里就是龙羊峡水库,能用水电平抑光伏出力的波动。
勘探结论很干脆,这片荒滩有两万兆瓦的光伏潜力。2012年3月,动工。推土机铺路,液压钻机打桩,特别注意别翻动太多表土,怕加剧沙化。那时候装机效率卡在百分之十五上下,工程师没少熬夜测试、调试,几年下来拉到百分之二十二以上。
从第一批10兆瓦的小试牛刀,到2023年装机规模冲破一万兆瓦,塔拉滩走的是一条持续迭代、一路加速的轨道。单晶硅组件把多晶替下去,逆变器优化到损耗降到最低。2015年,这里诞生了全球首个850兆瓦水光互补电站,330千伏输电线把光伏和水电绑在一起,输出稳定性大幅提高。
这些年,塔拉滩的规模已经大到可以和核电机组掰手腕。到2024年底,整个海南州光伏场站装机总量1773万千瓦,塔拉滩占去大半,年发电逼近180亿千瓦时。这意味着省下近6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万吨,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半年的用电量。
地面的变化,比数据更直观。荒滩上铺了超过1000万块光伏板,420平方公里的蓝色阵列像海面一样反光。板下种了苜蓿、碱茅,防风固沙,覆盖率从10%爬到80%,风速下降五成,土壤水分蒸发少了三成。每年12万吨草,能养20万只羊,牧民的养殖成本省了1.5亿。
这些板不仅拦住了风沙,也拦住了沙化继续侵蚀青海湖湿地的脚步。黄河上游的水源地稳了下来。
钱都花在哪,得翻开账本看。设备采购是大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一直到逆变器。本地从隆基乐叶这样的龙头,到几十家上下游厂商,形成了闭环产业链。青海有182万吨的多晶硅产能,588吉瓦的组件制造能量,物流车队每月上百趟往返,把板子、管线、变流设备送进工地。
税收也是硬指标。2012年开工没几年,全县能源税收从两亿起步,到现在累计增加了20多亿。2024年,全州清洁能源投资161.79亿,发电量463.19亿度。钱在发电侧转一圈,带动的是周边的路、监测站,还有牧民转行做运维、开小店。
塔拉滩不只是发电,它本身成了一个大型的能源科技实证场。46家企业在这里入驻,华为数字电源、中电建光热这样的名字都在名单里。百兆瓦实证基地里,143兆瓦的装机上有148种不同技术同场竞技,工程师们用它来筛选最优方案,给整个光伏行业当样本。
2018年的青豫直流,是它把塔拉滩推到全国能源版图的正中心的节点。特高压线开通,青海的太阳能多了出口,河南等中东部省份在夏季用电高峰时能接受源源不断的碳中和电力。
到2025年上半年,青海全省光伏发电量已经占到全国的四成,塔拉滩是绝对头牌。规划中的两万兆瓦潜力还只用了六成,意味着每年还可以多发150亿度电。
光热项目也在跟进,正在建设的50兆瓦塔式集热装置有6小时的储热容量,可以连续稳定供电。华为的智能运维系统已经在投入使用,无人机飞过板阵扫码,识别灰尘覆盖用水枪冲刷。运行效率提高,维护成本下降。
这片园区的存在,还改写了整个省的能源结构。按计划,到2025年底,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将达到8400万千瓦,占比高达91%,塔拉滩占据榜首位置。
全球范围看,中国的光伏制造也在这一时期拉开差距。硅片年产能753吉瓦,电池片654吉瓦,都领跑世界。十年前投资流向七成是化石能源,如今主流已经转向绿电。
塔拉滩成了一个零碳电力系统可能长什么样的原型。它和龙羊峡梯级电站协同运作,光伏、水电互补,治沙、牧业改善和能源供应相互兼容。园区还拿了吉尼斯认证,被认定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
这一切,从2012年的推土机第一铲土开始,到如今的420平方公里蓝色海洋,中间的每一个台阶都是技术、资金和地缘资源的合力推出来的。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
2025-10-07什么是平准基金?
-
2025-10-07美联储九月降息释放全球资本新信号,就业与中国产业格局或迎来新
-
2025-10-07我国打造的全球最大光伏电站,总投资1400亿,年发电180亿
-
2025-10-07成本优势?《生化危机9》NS2版定价可能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