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CN ∷  EN
新闻动态

野史演义:唐德宗欲强占人妻,本以为是手到擒来,没想到亶国夫人一番话,竟让这位皇帝当场羞愧难当,打消了念头

发布日期:2025-11-24 14:57 点击次数:177

夜宴之上,灯火辉煌,歌舞升平。

大唐皇帝李适,正值壮年,目光却穿透了层层丝竹,锁定了那个清丽的身影。她是亶国夫人沈氏,是威震河北的藩镇大将王武俊之妻。

皇帝的眼中,欲念如火,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件唾手可得的玩物。

然而,他低估了这位夫人。当她被召入内殿,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势,她没有跪地乞求,而是用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击碎了帝王的贪婪,让大唐天子,当场羞愧难当。

01

长安城,皇权与藩镇势力微妙平衡的中心。

皇帝李适,即唐德宗,历经安史之乱的创伤,极力想要重振朝纲,收复权力。然而,河北三镇如三根钉子,扎在帝国的胸口,其中以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的势力最为雄厚。

王武俊,勇猛善战,桀骜不驯。他虽然表面臣服,实则拥兵自重,皇帝对他既拉拢又忌惮。

而沈氏,这位被封为亶国夫人的王武俊正妻,则是长安城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沈氏出身名门,并非寻常武将家眷。她不仅拥有倾国倾城之貌,更精通诗书礼仪,谈吐不凡。她的美貌,是那种带着清冷月华的静谧之美,与宫中那些刻意逢迎的妃嫔截然不同。

王武俊对沈氏极其宠爱,无论去哪里,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带着她。这不仅是夫妻情深,更是王武俊的一种炫耀:看,我王武俊不仅能领兵打仗,更有如此贤妻相伴。

这次,王武俊奉诏入京述职,皇帝设宴款待,沈氏自然随侍在侧。

在宴席上,沈氏端庄得体,不苟言笑,但那份清雅的气质,却像一团幽火,吸引了李适的全部注意力。

李适登基以来,后宫佳丽无数,但他从未见过如此气质超脱的女子。她的眼中,没有对皇权的谄媚,只有一种淡然的,仿佛看穿世情的平静。

“王爱卿,朕听说亶国夫人素有贤名,今日一见,果然不虚。”李适放下酒杯,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王武俊是何等人物,立刻察觉到了皇帝目光中的不寻常。他心中警铃大作,但脸上却堆满了笑意,起身拱手:“陛下谬赞,内子不过粗通文墨,担不起贤名二字。”

沈氏也适时起身,向皇帝行礼,动作完美无瑕。

“坐,夫人。”李适抬手,眼神却 lingered 在她的脸上。

他开始借着与王武俊谈论军务的机会,不时地向沈氏发问,内容从京城的风俗,到江南的丝绸,再到一些简单的诗词赏析。

沈氏应对得体,言语间既不失体面,又绝不过分张扬。她知道,此刻她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自己,更关乎着王武俊在京中的地位,甚至是成德军的安稳。

当宴会散去,李适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目送王武俊夫妇的马车消失在夜色中。

他身边的宦官高力士躬身问道:“陛下,您看这位亶国夫人……”

李适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玉扳指,眼中闪烁着一种势在必得的光芒。

他李适是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万物,只要他想要,没有得不到的。区区一个藩镇大将的妻子,难道还能逃出他的手掌心?

沈氏的美貌,已经彻底勾起了他作为帝王的征服欲。他要的不仅仅是美色,更是对王武俊权威的无形压制。如果能将沈氏收入宫中,不仅能满足私欲,还能让王武俊投鼠忌器,一举两得。

李适开始着手布局。他需要一个完美的借口,将沈氏从王武俊身边“请”走,而且不能让王武俊抓住任何把柄。

他深知,王武俊绝非善类,一旦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但欲望,已经开始吞噬他的理智。

02

回到府邸,王武俊的脸色阴沉得像暴风雨前的天空。

他直接屏退了所有侍从,将沈氏拉入内室。

“你今日在宫中,可曾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王武俊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沈氏知道他担心什么。藩镇与朝廷的关系,如履薄冰,她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王武俊谋反的罪证。

“夫君多虑了。”沈氏镇定地回答,她为王武俊倒了一杯茶,递到他手中,“臣妾谨言慎行,所说之话,皆是寻常问答,不敢逾越半分。”

王武俊接过茶,看着沈氏那张美得让人心颤的脸,心中的怒意稍减,但警惕感却更甚。

“陛下看你的眼神,很不寻常。”王武俊低声警告,语气中带着占有欲和不安,“他是天子,想要什么,都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你必须时刻警醒。”

沈氏垂下眼帘,声音平静:“臣妾明白。但陛下若真有意,我们如何能躲得过?与其躲藏,不如直面。臣妾相信,陛下尚有理智,不会为了一个女子,而置大唐江山于不顾。”

王武俊冷哼一声,他知道沈氏说的是实话。在绝对的皇权面前,藩镇的力量也显得脆弱。他可以反抗朝廷的命令,但他不能反抗皇帝的私欲——尤其是在他身在京城,犹如笼中鸟的时候。

接下来的几天,李适的试探果然接踵而至。

先是皇帝皇后派人送来大量的赏赐,名义上是奖励王武俊的功绩,但其中大量珍贵的珠宝丝绸,却是专门送给亶国夫人沈氏的。

“陛下对夫人青睐有加啊。”京城的官员们开始议论纷纷。

随后,李适又借口说皇后身体不适,需要宫外诰命夫人入宫陪伴,或是借着宫中举办小型女眷诗会的名义,频频向沈氏递出“邀请”。

这些邀请,名义上是尊重沈氏的身份,实则是半强制性的命令。

王武俊夫妇左右为难。拒绝,就是抗旨不尊,皇帝随时可以借此发难;接受,就是将沈氏送入虎口。

“不能让她单独入宫。”王武俊斩钉截铁地说。

沈氏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陛下邀请的,是夫人,并非臣妾一人。既然是皇后需要人陪伴,那就带着我的贴身侍女和母亲陪嫁的嬷嬷一同入宫。人多眼杂,陛下若想做什么,也会有所顾忌。”

王武俊采纳了沈氏的建议。每次入宫,沈氏都表现得小心翼翼,从不单独行动,言语上也尽量简单,避免引起皇帝的过度关注。

然而,李适的耐心是有限的。他作为帝王,习惯了言出法随,沈氏的谨慎和疏离,反而激起了他更大的兴趣和征服欲。

“她是在故意躲着朕。”李适对高力士说,语气中带着一丝恼怒。

高力士谄媚道:“陛下,夫人这是恪守妇道,不敢逾越。陛下若是想要,只需下一道旨意,谁敢不从?”

李适沉吟。直接强抢,会彻底激怒王武俊,让他心生反意,这不符合他“中兴”的策略。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很快,机会来了。

03

李适决定,釜底抽薪。

他下了一道圣旨,内容是命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即刻启程,前往西部边陲,巡视军务,并协助当地将领处理一桩边境纠纷。

这个任务,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刻意支开王武俊的调虎离山之计。西部边陲路途遥远,一来一回至少需要一个多月。

王武俊接到圣旨时,气得差点砸烂了书房。

“荒唐!边境之事,自有当地节度使处理,何须我亲身前往?”王武俊怒吼道。他明白,这是皇帝在逼他。

沈氏站在一旁,脸色虽然平静,但内心却是一片冰凉。她知道,最坏的时刻到来了。

“夫君,切勿动怒。”沈氏劝道,“陛下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我们若抗旨,那便是公然谋反,后果不堪设想。”

王武俊猛地转过头,看着沈氏,眼神复杂:“难道,要我眼睁睁看着你……”他无法说出那个词。

沈氏轻轻握住他的手,眼神坚定:“夫君,你必须去。你若不去,陛下定会治你抗旨之罪,届时不仅是我的安危,连同整个成德军,都会陷入危局。”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异常沉重:“请夫君相信我,我沈氏,绝不会做出任何有损王氏声誉之事。”

王武俊看着她,心中激荡着痛苦、愤怒和无奈。他知道沈氏的聪慧,但他更知道皇权的残忍和力量。

最终,王武俊只能屈服于皇权。他匆匆安排了京中府邸的防卫,将自己最信任的亲卫留给沈氏,并留下了几封秘密书信,嘱咐一旦发生不测,立即送出京城。

王武俊在临行前,抱着沈氏,语气沉痛:“等我回来,若你少了一根汗毛,我必将血洗长安,便是拼得这藩镇不要,我也要让李适付出代价!”

沈氏在他怀中,感受到他坚实的肌肉和滔天的怒火,她知道,这番话绝非虚言。

“夫君保重,等你回来。”她只说了这句,没有多余的承诺,因为她知道,接下来的命运,只能由她自己来掌控。

王武俊走后的第三天,李适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

他没有直接派人强行带走沈氏,而是采取了更具迷惑性的方式。

一道圣旨,以皇后的名义,召亶国夫人沈氏入宫,不是为了陪伴,而是为了“教习礼仪”。

旨意中写道:皇后久病,听闻亶国夫人贤德淑雅,特命其入宫,教导新晋的宫廷侍女。此乃殊荣,务必遵从。

这个理由,看似荒谬,实则滴水不漏。教习礼仪,需要长时间留在宫中,而且是为皇后服务,无人敢质疑。

沈氏知道,她已经退无可退。

她平静地梳妆,换上了最素雅的衣裳。她没有带任何金银珠宝,只带了一枚王武俊送给她的玉佩。

临行前,她对留守的管家说:“若明日午时,我没有平安归来,你们不必惊慌,只需将王爷留下的书信,交给京中王爷的旧友,切记,不可泄露半分。”

管家跪地领命,眼中含泪。

沈氏乘坐着宫中派来的软轿,一步步踏入了那座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金色囚笼。

04

进入皇宫,沈氏直接被带到了皇后所居的昭阳殿。

皇后确实缠绵病榻,见到沈氏时,只是勉强起身,说了几句客套话,便称身体不适,交由身边的宫女安排沈氏的住处和“教习”事宜。

沈氏被安排在昭阳殿侧殿居住,名为教习,实则软禁。宫中对她的看管非常严密,虽然礼数周到,但她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

在宫中的前两天,李适表现得十分克制。他只是派人送来各种稀世珍宝,美其名曰犒劳夫人,但每次沈氏都婉拒了这些厚礼。

李适通过宫女的汇报,知道沈氏在宫中表现得十分规矩,除了教导侍女,几乎足不出户,甚至连话都很少说。

这种冷静和疏离,让李适心中的火烧得更旺。他喜欢征服,尤其喜欢征服这种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女子。

第三天傍晚,李适终于按捺不住。

他以“巡视皇后病情”的名义来到昭阳殿。皇后早已被他打发去养病,殿内灯火通明,却寂静得可怕。

李适来到沈氏的侧殿,屏退了所有侍卫和宫女,只留下了高力士在门外守着。

沈氏正在灯下阅读一本古籍,听到动静,她缓缓起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宫廷礼仪。

“臣妾参见陛下。”她的声音平静,听不出任何恐惧或激动。

李适走近她,目光灼热。他穿着一身常服,没有穿龙袍,试图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夫人不必多礼。”李适亲自上前,虚扶了一下,但手指却不经意地触碰到了她的手腕。

沈氏不动声色地收回手,语气保持着应有的恭敬:“陛下政务繁忙,夜间还来此处,臣妾惶恐。”

李适在她身旁的软榻上坐下,示意沈氏也坐。

“朕今日前来,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一个仰慕贤才的君子身份。”李适开口,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夫人,朕常听人说,王武俊得夫人相助,方能治理成德军井井有条,可见夫人之才,远胜于宫中那些庸脂俗粉。”

沈氏垂眸:“陛下谬赞,臣妾只是尽为人妻之责,为夫君打理内务罢了。”

李适笑了笑,笑意中带着一丝危险:“夫人,何必如此谦虚?朕知道,你是有抱负的女子。在王武俊身边,不过是屈才了。”

他站起身,走到沈氏面前,目光中充满了诱惑:“王武俊不过是一介武夫,粗鄙不堪。而夫人你,应在朝堂之上,应在朕的身边,享受世间最尊贵的荣宠。朕可以给你皇后之位,给你无上的荣耀。”

沈氏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她知道,图穷匕见的时候到了。

她抬起头,直视着李适的眼睛,眼中没有愤怒,也没有恐惧,只有一种令人心折的清醒。

“陛下,臣妾多谢您的厚爱。但臣妾已是王武俊之妻,亶国夫人。名分已定,岂能轻易更改?”

“名分算什么?”李适不屑地挥了挥手,“朕是天子,朕说能改,就能改。王武俊不过是朕的一个臣子,朕赐他妻子,是他的福气!”

李适的语气开始变得霸道,他向前一步,气息几乎要压垮沈氏。

“今夜,朕不会再容许你拒绝。你,就是朕的。”

他伸出手,想要抓住沈氏的手臂。

沈氏身体微颤,她知道,如果她此刻表现出任何软弱或顺从,她将彻底沦为皇帝的玩物。

她深吸一口气,身体虽然没有动,但气势却在瞬间凝聚,她用一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平静和坚定的声音,开口了。

“陛下!”

这一声呼唤,带着一种凛然的正气,让李适的手僵在了半空。

05

李适的动作停住了。他从未想过,一个被他视为囊中之物的女子,在面对他时,还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威压。

“你叫朕?”李适的语气已经带着怒意。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沈氏没有跪下,也没有退缩。她知道,此刻她每后退一步,都将万劫不复。

“臣妾不敢直呼陛下。但臣妾更不敢看着陛下,犯下将令天下人耻笑的错误。”沈氏的声音,字字清晰,掷地有声。

李适冷笑一声,恢复了帝王的威严:“大胆!沈氏,你可知你是在和谁说话?朕是天子,朕要做何事,何时轮到一个藩镇的妇人来置喙?”

“正因为陛下是天子,是天下人的表率,臣妾才不得不说。”沈氏不卑不亢,目光坦荡,“陛下欲强占臣妻,此事一旦传出,陛下将如何面对天下人?又将如何面对史官的笔墨?”

李适的脸色变得难看。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名声和历史评价。他想要做中兴之主,而不是一个沉迷女色、强抢臣妻的昏君。

“妇人之见!朕若做了,谁敢议论?”李适试图用权力压制她。

“流言如水,无孔不入。陛下能堵住天下人的嘴,却堵不住天下人的心。”沈氏的语气开始变得沉重,她知道,她必须抓住皇帝的弱点。

“陛下,请您想一想。王武俊,他虽然是藩镇将领,但他对陛下忠心耿耿,戍守边疆,功勋卓著。他唯一的软肋,就是臣妾。陛下此举,是想要他的忠诚,还是想将他彻底推向对立面?”

李适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沈氏的话,已经开始触及到政治的敏感点。

“王武俊对朕的忠心?”李适嗤笑,“他拥兵自重,虎踞河北,朕早就对他有所忌惮!若能用你牵制他,让他投鼠忌器,也未尝不可。”

“陛下错了。”沈氏摇头,语气带着一丝怜悯,“陛下以为,强占臣妻,能让王武俊投鼠忌器?不,陛下,您低估了王武俊的血性和一个男人的尊严。”

“他若得知臣妾失节,他不会忍气吞声,他只会视为奇耻大辱。他会认为,陛下这是在公然羞辱他,羞辱整个成德军!”

沈氏向前一步,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李适。

“到那时,他不会顾及一切,他将彻底反叛,举兵南下,只为报此奇耻大辱!”

“陛下,您可曾想过,他若真的反了,天下藩镇将如何看待?他们会说,陛下为了一个女子,逼反了一个忠心耿耿的节度使!他们会人人自危,深怕自己的妻子也成为陛下的猎物,届时,天下藩镇将全部离心离德,大唐江山,将再次陷入战火!”

沈氏的这番话,如同冰冷的泉水,瞬间浇灭了李适心中的欲火。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是多么的冲动和危险。

李适猛地后退了一步,脸色苍白。

他刚才只顾着满足私欲,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皇帝,一举一动都关乎江山社稷。

如果王武俊真的因此反叛,引发天下大乱,他李适,将成为大唐的罪人,成为史上最荒淫无道的昏君。

沈氏见皇帝神色动摇,知道时机已到。她没有停顿,继续加码,她要彻底打消皇帝的念头,让他不仅放手,还要感到羞愧。

她知道,皇帝的羞愧,才是她唯一的护身符。

沈氏接下来的话,才是真正的杀招,直击李适内心最深处的痛点……

06

沈氏的声音放缓,但力量感却更强,带着一种对君王命运的洞察。

“陛下,臣妾再问您一句话。您是想做一世的明君,留下中兴之主的美名,还是想做一时的淫君,被后世唾骂千年?”

李适的心脏猛地一抽。他最害怕的就是“唾骂千年”这四个字。他一生都在努力洗清安史之乱带来的耻辱,渴望得到历史的认可。

“朕……”李适喉头滚动,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沈氏知道,她已经抓住了他的软肋。

“陛下,您是天子,肩负着社稷重任。您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天道和纲常。”沈氏的声音带着一种对帝王身份的尊重,但同时也带着批判,“陛下若能克制私欲,放臣妾归去,不仅能保全王武俊的忠心,更是向天下人昭示,陛下是明辨是非、顾全大局的仁君。”

“若陛下今日得手,您或许能得到臣妾的身体,但您将永远失去民心,失去天下藩镇对您的敬畏。他们不再敬畏您的王道,只会惧怕您的淫威。”

“试想,当朝臣们得知此事,他们会如何想?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妻女,担心自己的家族。他们将不再敢为陛下尽忠,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天,陛下的欲望就会降临到他们头上。”

沈氏的话,如同刀锋,一刀一刀地割裂着李适的贪婪和私欲。

李适想起自己登基以来,一直强调的“以德治国”,强调的君臣伦理。他曾多次告诫臣子要恪守礼法,如今,他自己却要带头破坏。

“朕……朕只是一时鬼迷心窍。”李适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光了衣服,站在了沈氏和天下人面前。

“陛下,您是九五之尊,您拥有天下最好的女子。”沈氏的语气带着一丝哀求,但更多的是提醒,“您不必强求一个已为人妻的妇人。您若是真心赏识臣妾的才情,大可以礼遇王武俊,让他为大唐贡献更大的力量。”

她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异常沉痛,甚至带上了一丝决绝:“陛下,臣妾今日入宫,已抱定必死的决心。若是陛下执意要毁臣妾名节,臣妾宁愿一死,保全王氏的清白。”

“臣妾一死,陛下固然得不到什么,但王武俊的怒火,将彻底点燃。他会以‘为妻复仇’的名义,大举叛乱。届时,陛下要面对的,将是整个河北的铁骑,以及天下藩镇的观望与试探。”

沈氏的威慑,不是来自于她的武力,而是来自于她所代表的政治价值和道德高地。她将自己的贞洁,与大唐的江山社稷紧紧捆绑在一起。

李适彻底清醒了。

他看着眼前这位美丽的女子,她的清冷和智慧,此刻在他眼中,比任何美色都更具震撼力。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是一个能看穿帝王心思、能洞察天下大局的奇女子。

他心中的欲念,此刻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羞愧和恐惧。

羞愧于自己身为天子,却做出如此卑劣之事;恐惧于如果真的逼反了王武俊,他将承担的历史骂名。

“夫人……”李适的声音变得沙哑,他缓缓收回了手,背过身去,叹了一口气。

“朕,朕从未想过,事情会如此严重。”

沈氏知道,她成功了。帝王的心思,一旦从“私欲”转回“国事”,就有了挽回的余地。

“陛下,臣妾并非危言耸听。王武俊性烈如火,他可以接受战败,但他绝不能接受这种侮辱。”沈氏语气放软,带上了一丝体谅,“陛下,您是仁君,是明主。请您三思。”

李适沉默了良久,整个殿内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他看着窗外那轮高悬的明月,仿佛在那月光下,看到了史官手中冰冷的笔。

最终,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有挫败,有恼怒,但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回归。

“沈氏,”李适叫着她的名字,语气中带着一丝敬意,“你今日的这番话,比任何忠臣的奏疏都更令朕清醒。”

“朕,确实糊涂了。”他不得不承认。

他走到案前,拿起自己的玉玺,重重地叹息了一声。

“朕,打消了念头。”李适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朕不会强迫你。你仍然是亶国夫人,王武俊的妻子。朕会以礼相待,让你平安归去。”

沈氏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但她知道,此刻绝不能表现出任何得意或懈怠。

她再次躬身,这次的行礼,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谢:“陛下圣明,大唐幸甚,天下幸甚。”

李适摆了摆手,示意她不必多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耻,这种羞耻感,比被一个藩镇大将当面指责还要强烈。

他堂堂天子,竟然被一个妇人,用道德和江山社稷,硬生生地逼退。

“你走吧。”李适挥了挥手,没有再看沈氏一眼,“朕会向皇后解释,就说你已完成教习之责。明日一早,便派人送你出宫。”

沈氏没有多言,再次行礼后,安静地退出了内殿。

当她走出殿门,迎着夜风,她才感到全身的力气仿佛被抽空了一般。她知道,她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王武俊,更可能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天下大乱的危机。

07

沈氏安全回到侧殿,一夜未眠。她知道,虽然皇帝暂时放手,但她仍未真正脱离险境。帝王的心思,瞬息万变,她必须等到真正走出宫门的那一刻。

然而,李适的反应,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二天一早,李适没有露面,但却派高力士送来了两道旨意。

第一道旨意,是给皇后的,称亶国夫人教习有方,功绩卓著,赏赐黄金千两,丝绸百匹,即刻出宫归府。这道旨意,是为了给沈氏的出宫安排一个体面的理由。

第二道旨意,是给王武俊的。

旨意中,李适以一种极其亲密的口吻,高度赞扬了王武俊的忠心和功绩,称赞他戍边辛苦,特加封他为“辅国大将军”,并赏赐京城一处豪华府邸,作为对沈氏“教习有功”的褒奖。

这一系列举动,都透露出皇帝对王武俊夫妇的极力安抚和弥补。

高力士亲自带着宫中的仪仗队,将沈氏送回了王武俊的京城府邸。沿途的京城百姓,都看到了皇帝对亶国夫人的厚爱和礼遇。

沈氏回到府中,立刻召集了所有亲信,确认王武俊留下的信件没有暴露,一切安好。

她的平安归来,让府中的人如释重负。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

李适的羞愧和理智,在驱散了欲望之后,转化为了一种复杂的君王心理——他既敬佩沈氏的胆识,又对自己差一点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怕,同时,他对沈氏的智慧也产生了极大的警惕。

他知道,沈氏的言语提醒了他,但他更清楚,沈氏的聪明才智,如果不能为他所用,就可能成为未来王武俊反叛的强大助力。

于是,李适做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决定:他要彻底巩固与王武俊的关系,用恩宠和权力,将王武俊彻底拉拢,让沈氏的智慧,永远只能用于内务,而不能用于对抗朝廷。

王武俊巡边归来,已是一个月之后。

他风尘仆仆,还未卸下盔甲,就急切地冲进了府邸。

见到沈氏安然无恙地坐在内室,他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

“夫人!”王武俊大步上前,一把抱住了她,力气大得几乎要将沈氏勒断。

“夫君,你回来了。”沈氏轻声说。

王武俊仔细检查着沈氏的身体,确认她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才松了一口气。

“那李适……他可曾对你无礼?”王武俊的声音压抑着滔天的怒火。

沈氏知道,她不能隐瞒,也不能完全实话实说,她需要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王武俊理解事情的严重性,同时又敬佩皇帝的最终理智。

她将那晚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武俊,但重点放在了自己是如何以“江山社稷”和“王武俊的忠诚”来劝诫皇帝。

当王武俊听到皇帝伸手,又被沈氏呵斥时,他脸色铁青,牙关紧咬,手已经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

“这个昏君!我必杀之!”王武俊怒吼。

“夫君,息怒!”沈氏拉住了他,“请听臣妾说完。陛下最后,收回了手。”

沈氏将自己那番劝谏的话,再次复述了一遍。

当王武俊听完沈氏以“如果王武俊反叛,天下将乱”来威慑皇帝时,他怔住了。

他看着自己的妻子,眼中先是愤怒,随后是震惊,最后,转变为一种深深的敬佩和自豪。

“你……你竟然敢对天子说出这样的话?”王武俊难以置信。

“臣妾当时已抱定必死之心。与其失节受辱,不如以死唤醒陛下的理智,也让夫君有复仇的理由。”沈氏平静地说。

王武俊沉默了。他知道,沈氏的这番话,不仅是救了自己,更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保全了王氏的尊严和地位。

他想象了一下,如果皇帝真的得手,他回到京城,面对的将是何等的屈辱。他必然会反,但反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而现在,他不仅没有受辱,反而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和加封。

王武俊跪坐在沈氏面前,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夫人,你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们王氏的救命恩人。”王武俊语气沉重,“若非你大义凛然,言辞恳切,今日的我,可能已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没有再提要杀皇帝报仇的话,因为沈氏用她的智慧,不仅为他保住了尊严,还巩固了他的地位。

李适的弥补,是真诚的,也是带着政治考量的。

沈氏的智慧,最终迫使皇帝从一个“色欲熏心”的男人,变回了一个“权衡利弊”的君王。

08

李适的羞愧感并非转瞬即逝。

他知道,他强占臣妻的念头,一旦被曝光,不仅会影响他的历史评价,更会成为他政治上的巨大污点。因此,他必须将此事彻底掩盖,并且用加倍的恩宠来安抚王武俊。

在王武俊回京后的第二天,李适便召他入宫觐见。

这次觐见,气氛与上次宴会截然不同。李适表现得极其热情,如同对待心腹股肱。

“爱卿,你戍边辛苦了。”李适拉着王武俊的手,语气亲昵,“朕知道,你为大唐付出了多少心血。朕一直将你视为左膀右臂。”

王武俊心中冷笑,但脸上却表现得恭敬有加:“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荣幸。”

李适随后提到了沈氏:“朕听皇后说,亶国夫人在宫中教习时,展现了极高的才情和德行。朕深感欣慰,王爱卿有如此贤妻,实乃朕之福气,大唐之福气啊。”

李适将沈氏的智慧,归功于王武俊的教导和王家的德行,这是对王武俊最大的尊重。

他甚至开玩笑说:“朕听闻夫人擅长诗词,朕正准备组织一场春日诗会,到时候,朕还要请夫人来做评判呢。”

李适的言下之意是:沈氏的身份,是“评判”,是“贤妻”,是“诰命夫人”,绝非“妾室”或“玩物”。

王武俊听出了皇帝的弦外之音,心中对沈氏的敬佩又加深了一层。他的妻子,不仅救了自己,还逼得皇帝承认了错误,并以更高的姿态来尊重她。

“陛下厚爱,臣代内子谢恩。”王武俊恭敬地回答。

李适见王武俊神色如常,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怨恨或猜忌,心中一块大石才算落地。

他知道,沈氏的“一番话”,不仅保全了她自己,也为王武俊争取到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代价是,他李适不得不吞下所有的羞愧和欲望。

为了进一步安抚王武俊,李适在接下来的朝会上,宣布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王武俊的封地扩大,并给予他更多的权力,以平衡朝中其他藩镇的势力。

这一举动,让朝臣们大为不解。大家都在猜测,王武俊到底做了什么,能让一向多疑的皇帝如此厚待?

只有李适和沈氏,以及少数知情的宫人知道,这份恩宠,是用皇帝的颜面和欲望换来的。

通过这次事件,李适学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帝王,私欲必须服从于政治。

他意识到,强权固然可以夺取一切,但智慧和道德的力量,有时可以超越强权。沈氏以她的贞烈和对大局的洞察,为自己筑起了一道无法攻破的城墙。

此后,李适对沈氏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尊重。他再也没有试图对沈氏有任何非分之想,甚至在公开场合提到沈氏时,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敬重。

沈氏也深知,她必须继续维持这种“贤妻”的形象。她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深居简出,将精力全部放在了辅佐王武俊治理内务上。

她知道,皇帝的恩宠是暂时的,唯有王武俊的实力和她自己的德行,才是长久的保障。

通过这次宫廷风波,沈氏在京城中的名声达到了顶峰。她不再只是一个藩镇大将的妻子,而是成为了一个拥有大智慧、敢于直谏天子的奇女子。

她的故事,在京城中悄悄流传,成为了衡量女性德行的一个标杆。

09

王武俊夫妇经历此事,感情反而更加深厚。

王武俊对沈氏,从最初的爱慕,上升到了敬畏和依赖。他明白,沈氏的智慧,远超他的想象,是他在朝堂和军中最大的助力。

他开始更加信任沈氏的判断,在处理军务和政事时,也会征求沈氏的意见。

“夫人,若非你当日一番话,我恐怕已经成了反贼,李适也成了昏君。”王武俊私下对沈氏感慨。

沈氏摇摇头:“夫君,是陛下最终的理智,救了我们所有人。我们不能因此而自傲。帝王之心,最是难测。我们更要谨言慎行,以报陛下的‘不杀之恩’。”

王武俊深以为然。

此后几年,李适与王武俊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李适不再轻易调动王武俊,而王武俊也更加卖力地为朝廷效力,巩固边防。

京城中的其他官员,尤其是藩镇派来的使节,也从这件事中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他们发现,皇帝虽然多疑,但并非完全不讲道理。而亶国夫人沈氏,则成了他们学习的对象——如何在高压的皇权下,既保全自己,又能为家族争取利益。

有一次,李适在批阅奏折时,看到了一份关于藩镇将领的奏疏,其中提到了一些将领的家眷奢侈无度。

李适放下奏折,脑海中浮现出沈氏在宫中时,那素雅的衣着和淡然的眼神。

他突然对身边的高力士说:“高力士,你觉得王武俊的妻子,为何能有如此德行?”

高力士是全程目睹了那晚的冲突,他当然知道皇帝问的是什么。

“回禀陛下,奴才斗胆揣测,亶国夫人乃是奇女子,她心中有大义,更有对夫君的忠贞。她所言,句句不离陛下的大唐江山,这份胸襟,连许多朝中大臣都望尘莫及啊。”高力士恭维道。

李适叹息一声,带着一丝自嘲的语气:“是啊,朕当时被欲望蒙蔽了双眼,险些铸成大错。若非她,朕的名声,恐怕要毁于一旦。”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严肃:“高力士,此事,你必须烂在肚子里。永远不许向外人透露一个字,否则,朕定不饶你。”

“奴才明白!奴才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高力士吓得跪地磕头。

李适的这次遭遇,虽然是一场个人私欲的失败,但从政治角度来看,却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它不仅保住了皇帝的名声,更用一种微妙的方式,震慑了朝臣,让他们看到了皇帝的“克制”与“圣明”。

但沈氏的智慧和胆识,也成了李适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知道,这个女人太聪明,聪明到让他感到一丝不安。

但他已经失去了强占她的机会,如今能做的,只有尊重和利用王武俊的力量。

沈氏深知,她与皇帝之间的平衡,是建立在王武俊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王武俊失势,皇帝的欲望和警惕心,随时可能再次爆发。

因此,她开始默默地为王武俊出谋划策,巩固成德军的势力,同时又表现出对朝廷的恭顺。

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维持了数年。沈氏也因此成为了朝野上下公认的“贤内助”和“女中豪杰”。

10

岁月流逝,唐德宗李适最终没有成为他所担心的“淫君”。他在位后期,虽然有猜忌和失误,但总体上,他保持了对藩镇的压制,没有让大唐再次陷入大规模的战乱。

而沈氏,这位亶国夫人,一生都保持着那份清冷和智慧。

她的故事,最终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史书在记录王武俊的功绩时,会提到他有一位“贤内助,通晓大义,深得帝心”。

而那些知道内情的人,则将这个故事视为一个关于“道德与强权”的经典案例。

人们说,唐德宗的欲望,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女子的命运,甚至动摇一个藩镇。但正是沈氏那番掷地有声的话,不仅保全了她自己,也挽救了皇帝的理智。

沈氏用她的智慧,提醒了李适:你不仅仅是男人,你还是天子。

一个帝王,可以拥有世间万物,但唯独不能失去的是他的道德底线和对江山社稷的责任感。

如果李适在那一夜得手,他或许会得到短暂的欢愉,但代价是彻底失去王武俊的忠诚,点燃藩镇战火,并让自己在青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污名。

沈氏的智慧,在于她没有选择哭泣哀求,也没有选择武力反抗,而是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也最有效的道路:用帝王最在乎的东西,去对抗帝王最原始的欲望。

她以大唐的江山作为筹码,以历史的评判作为武器,最终击败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多年后,当沈氏年华老去,她依然是王武俊心中最敬重的妻子。她的一生,没有被皇权所染指,没有被欲望所吞噬,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书写了一个古代女子,在高压之下,自我救赎的传奇。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宫廷教育中一个无声的警示:天子之权,虽能倾覆天下,但若无德行约束,终将反噬自身。

而那位让皇帝羞愧难当的亶国夫人,也永远活在了人们对“智慧与贞烈”的赞美之中。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