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CN ∷  EN
产品展示

闪击新加坡——北进还是南进?(2)

发布日期:2025-10-10 18:19 点击次数:185

俗话说:制定计划靠参谋,下定决心靠领导。1941年6月的日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态。一方面是台湾军研究处在大量收集并研究南洋地区的情报资料,另一方面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对进攻方向举棋不定。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发动代号为“巴巴罗莎”的侵苏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希特勒突如其来的进攻不仅把原本和自己结盟的苏联推向了同盟国阵营(此时的同盟国只有英国在欧、非两洲独自和德、意两国作战),而且还使轴心国小兄弟--日本打起了苏联的主意。

至1941年6月底,德军已夺取了整个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乌克兰的第聂伯河左岸地区,可谓初战告捷。德军的大胜加上德国驻日本公使的外交攻势,使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首脑和高参们很是兴奋。当时,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普遍弥漫着狂躁的反苏气氛,他们认为德军的闪击战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苏联一定会在秋末完蛋。此刻,苏联红军主力都集中在苏联欧洲地区,无暇顾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正是关东军对苏决战,联合德军打倒这头北极熊的最好时机。假如日本不迅速参加对苏作战,那么就很可能赶不上胜利的末班车,等到苏联被击败时,胜利果实的分享和新世界秩序的划分都不会有日本的发言权。这种观点不仅在参谋本部盛行,而且在驻扎东北亚地区的关东军和朝鲜军内部也是大有市场。

在关东军和朝鲜军的怂恿,以及参谋本部少壮派参谋的“里应外合”下,参谋本部于1941年7月初通过了关东军提交的加强对苏战备草案,向关东军大举增兵。7月初,关东军从最初的40万递增至70万!一时间,对苏作战的言论甚嚣尘上。相对于参谋本部的狂热,刚刚从台湾军研究处调回参谋本部的原关东军参谋、策划过1939年苏日诺蒙坎事变的辻政信大佐却明确地提出反对意见:“苏俄远东军曾在诺蒙坎重创过我们,关东军知道他们的现有实力吗?苏俄在欧洲地区的部队可以肯定地说尚未被击败,即使希特勒能有效地进行战争,我相信也要耗费4到5年才能征服俄国。1939年,当我们和苏联在诺蒙坎地区死斗时,他却背弃我们而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就是在毫无通告的情况下撕毁了反共联盟。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根本没有一点国际善意的痕迹存在。日本如果要参加战争,则它要以国运做赌注了。

故此,日本为什么要考虑帮助希特勒打苏联呢?如果德国战胜并夺取了苏联的贝加尔湖以东的西伯利亚,日本或亚洲将会得到什么利益呢?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人所统治的亚洲人比苏联亚洲部分的人口要多出10倍。新加坡乃是东南亚的要冲,占领了新加坡,就可以把受英国人压迫的亚洲人民从殖民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并可以运用强大的影响力压迫国民政府议和,尽快结束对华战争。”(笔者无意赞同辻政信的观点,只是将之列出,作为史料考证)不出所料,辻政信的言论在参谋本部引起了一阵骚动。虽然陆军参谋本部极力强调对苏作战的重要性,但日本的另一个大敌(也是日本帝国海军的头号假想敌)--美国却越来越引起了包括大本营在内的日本军政界的不安。

九一八事变以来,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如同走钢丝般地逐渐紧张起来。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进占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对日态度和采取的制裁措施也越发严厉起来。1941年,美国宣布撤销和日本缔结的一切商务条约,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废铁,以及冻结日本政府的信用贷款和日侨在美一切存款资金,除非日军从法属印度支那和中国大陆撤军,否则上述措施维持不变。不久,英国和荷兰流亡政府也宣布相同的经济制裁措施,日本的能源状况骤然紧张。现在,摆在日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除非全面撤出亚洲大陆,否则对美一战将难以避免。如若对美作战,日本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国力进行,而且胜算不大,所以对苏作战被迫退居其次,对美作战变成了当前主要任务。于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秘密研究对英、美、荷、澳开战计划的同时,也对自身战略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总体评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1. 铁矿砂和铝等重要金属原料,在运输状况许可范围均可由南洋地区获得,但有可能因我们运输船只的损失而发生比例的减少。如若对美开战,那么当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日本在非铁金属原料方面将会发生严重短缺的情形。在液体燃料方面,其情形也大致相同。更有甚者,若运输船只损失严重,可能造成煤进口量的相应减少,如此一来,工业产能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2.假设日本尽力避免战争,且英美方面也终止对日经济制裁,但缺乏液体燃料可能对日本形成致命伤害。日本陆海军在1941年共存储了约117万升航空汽油,以及普通汽油约444万升。

根据这些调查报告,陆军参谋本部立即要求陆军省提供国家资源的另一组判断报告:

1.在限定保持陆军50个师团和陆军航空队足额编制的情况下,对苏作战不可能维持在1年以上,因为液体燃料补给在1年之内将会枯竭。

2..依现在对中国作战的推进速度计算,我们需要4年的时间才能赢得胜利。但是,假如我们的军事行动尽可能向前推进至重庆,我们要使用20个师团,耗时约3年以上,然而3年未到,我们的资源已经枯竭。

3.如果我们使用海、陆军航空队全部和陆军15个师团兵力对英美作战,在战事第一年结束时,南方资源地带将尽归我所有。况且,只要我们的运输船舶能保持畅通,那我们就可以依靠南方资源在持久战中挺住。海军的有效战力当为决定性因素。

报告结论指出,只要海军同意,南进乃是当务之急。

不过,相对于陆军的急躁开战,海军方面却陷入了战与和的争论。帝国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大将从资源角度和维持在华利益角度出发,力主对英美开战,以迅速夺取南方资源地带,缓解国内和军方的资源瓶颈。但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却出于对英美综合国力的了解,认为一旦开战,日本可以凭借20多年积累的作战经验和强大的作战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6个月到1年之内进展顺利,但战争进入第2年后,美国和英国就会依靠超强的工业实力恢复元气,展开反攻,最终日本将一败涂地。这场战争的结果对日本而言,最好的结果也是平局,最差的结果却是亡国。因此,山本五十六极力反对同英美开战。

最后,经过长时间讨论,海军军令部和联合舰队司令部勉强达成一致,即宁愿冒着亡国的风险同英美开战,也不愿坐以待毙,于是坚决申明同意陆军的南进方案,但是明确反对同苏联开战,也不同意扩大对华战争规模,进攻重庆。海军的观点是:“我们可以用对等战力发动战争,因此现在是开战的最佳时机,但在两到三年之内我们并无取胜的机会,所以在对英美开战的同时,且不可对苏开战,也不可擅自扩大对华战争规模。”

在海军军令部和陆军参谋本部达成一致意见后,陆海军大本营又对开战进行详细讨论。大本营代表认为,当前德国已占领大半个欧洲,英国反攻欧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现在,德国正全力以赴发动对苏战争,虽然德军最初粉碎红军在边境地区的抵抗,目前已突入纵深近1000千米,但不可否认的是红军的抵抗不仅没有减弱,反倒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德军的推进速度也在直线下降。不过,持北进观点的陆军参谋本部少壮派却认为依照希特勒的说法,斯大林在德军进逼的巨大压力下随时可能发疯而死,这样全面胜利就归轴心国所有。因此,这些少壮派军官害怕利益分享时因日本未曾出力而所获甚微,于是极力主张北进,出兵西伯利亚。

然而,这个建议在海军和陆军省首脑的联合反对下胎死腹中。接下来,两军代表又对同英美开战观点进行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依照美国人的从商天性,他们绝不会持续进行无利可图的战争,至于日本,若是仅和英美荷澳开战,那是可以进行持久作战的。而且,一旦日本夺取了南方资源地带,那么日本就可以切断中华民国所有的外援路线,摧毁中国最后一丝希望。这样,中华民国就可以在大东亚共荣同盟的原则内来签订无条件投降条约。苏联也会因为中国的投降而失去拖住日本的有力盟友,进而和西方国家决裂。等到中国投降后,日本就可以将驻扎关内的百万大军转移至东北亚地区,这部分庞大的兵力足以对苏联远东军形成巨大的威慑。

随后,双方代表又前往陆军参谋本部进行南方作战的图上演习。演习结果显示日军顺利地占领了南方资源地带,驻扎当地的英美盟军被轻松击溃。看到这个结果,陆军总参谋长杉山元大将表示满意,并询问负责收集和研究新、马、泰情报资料的辻政信大佐:“你对于作战进展速度如何判断?"辻政信自信满满地答道:“如果我们在明治天皇诞辰日(1941年11月3日)发动进攻,那我们就可以在昭和十七年元月一日(1942年1月1日)占领菲律宾马尼拉。到了神武天皇登基纪念日(2月11日),我们就可以拿下新加坡,皇军纪念日(3月10日)夺取爪哇,天皇诞辰日(4月19日),我们就可以攻取仰光。”

好大的口气,在场的参谋本部军官都为让大佐的回答捏了一把汗,后来的事实表明,让大佐的判断和作战结果相差无几。最后,大本营作出决议,一旦和美国谈判(指前海军大将、日本驻美大使野村三郎和美国国务卿赫尔的外交谈判)破裂,帝国则决定在年内对英、美、荷、澳开战。有关作战的具体事宜和海陆军分工原则为海军的任务是攻取各个岛屿,亚洲大陆目标则由陆军负责,海军仅是提供运载、护航和岸基空中支援。

由于这次战争几乎是以日本的国运做赌注,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个平局,而最坏的结局却是亡国。因此,虽然做出了决议,但与会者仍对开战显得毫无信心。时任首相的东条英机大将更是在会上反复询问海、陆军代表:“你们对于同英美作战的结局有什么看法?”在场代表没有一人有信心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敷衍道:“我们希望借由政略和战略双管齐下,能够尽快结束战争。”就这样,日本开始往万劫不复的深渊迈进,直到最后摔得粉身碎骨。不过,在此之前,日本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尤其是闪击新加坡却给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瞬间。

(未完待续……)

最新资讯
推荐资讯